《中醫詞典》解釋「治虛三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治虛三本
中醫理論中,「治虛三本」乃指治療虛勞病證時所涉及之三個關鍵臟器,此概念源自明代醫家汪綺石所著《理虛元鑒》。該理論系統性地闡述了虛勞病證治療之核心臟腑,強調肺、脾、腎三者在病理層面之相互影響與治療上之關鍵地位。
理論概述
《理虛元鑒》明確記載:「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腎治脾,治虛之道畢矣。」此論點奠定中醫虛證治療之基本框架,後世醫家多奉為圭臬。
三本臟腑詳解
肺為五臟之天
肺位於上焦,主一身之氣,司呼吸而朝百脈。其生理特性為:
- 主氣司呼吸:統攝宗氣生成,調節全身氣機升降出入
- 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參與津液代謝
- 宣發肅降:維持氣機正常運行與布散
- 主治節:協調五臟六腑功能活動
在病理表現上,肺虛常見氣短懶言、聲音低怯、咳嗽無力、易感外邪等症。臨床治療當以「補肺固表」為原則,常用藥物如黃耆、黨參、麥冬等,方劑如玉屏風散、生脈散等。
脾為百骸之母
脾居中央,主運化水穀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其生理特性包括:
- 主運化:消化吸收水穀精微,化生氣血津液
- 主升清: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
- 主統血:維持血液在脈中運行
- 主肌肉四肢:滋養全身肌腠
脾虛臨床表現為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肢倦乏力、面色萎黃等。治法強調「健脾益氣」,藥用白朮、茯苓、山藥等,方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腎為性命之根
腎位於下焦,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為:
- 藏精:貯藏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
- 主水:主持和調節水液代謝
- 納氣:攝納肺所吸入之清氣
- 主骨生髓:滋養骨骼,生髓充腦
腎虛分陰陽兩類:腎陽虛可見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陽痿早泄;腎陰虛則見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眩暈耳鳴等。治療原則為「補腎填精」,陽虛用肉桂、附子;陰虛用熟地、山茱萸等,方選左歸丸、右歸丸等。
三本之病理關聯
在中醫生理病理體系中,三本臟腑存在密切聯繫:
- 肺脾關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聚為痰,上貯於肺;肺氣虛弱,亦可影響脾之健運
- 肺腎關係: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若腎不納氣則見呼多吸少、動輒氣喘。肺腎陰液相互滋養
- 脾腎關係:先天與後天相互資生。腎陽溫煦脾陽,脾運化水穀精微以充養腎精
治療應用
治虛三本理論在臨床應用展現三大方向:
- 分治原則:根據虛損主證選取重點調理之臟腑
- 同治原則:針對複雜病情採取多臟並調策略
- 次第原則:按「先後天」或「上中下」順序逐步調治
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諸多有效治法,如「培土生金」(健脾益肺)、「金水相生」(補肺滋腎)等治法,形成完整之虛勞治療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