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治序標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治序標本

「治序標本」為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法則,意指依據病情之標本緩急,擬定治療之先後次序。其核心思想源自《內經》,尤以《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載為綱要:「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此理論強調醫者須明辨疾病之根本(本)與表象(標),據此靈活施治,或先本後標,或先標後本,或標本兼治,以達祛邪扶正之效。

標本之界定
在中醫學中,「本」泛指疾病之根源、本質,如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等;「標」則指疾病之外在表現或繼發病證,如咳嗽、發熱等症狀。例如,肺陰虧虛(本)導致乾咳(標),或肝陽上亢(本)引發頭痛(標)。此外,「標本」亦具相對性,如以病因為本、症狀為標,或先病為本、後病為標。

治序三法

  1. 急則治其標
    當標症急重,甚至危及生命時,須先緩解標急。如大出血時,當先止血以固脫,待血止後再調理氣血之本;或見痰壅氣喘,急當化痰平喘,後治肺脾之虛。此即《內經》「間者並行,甚者獨行」之意。
  2. 緩則治其本
    若病情平穩,或標症不急,則直溯其本。如長期虛勞咳嗽,根源在脾肺氣虛,當以補益脾肺為主,咳嗽自緩;或陰虛潮熱,滋陰即能退熱。此類治法多用於慢性病或疾病緩解期。
  3. 標本同治
    當標本俱急,或標本相互影響時,需標本兼顧。如「喘而腹滿」者,肺氣上逆(標)與脾胃壅滯(本)並存,宜宣肺降氣與健脾消滯同施;又如氣虛感冒(本虛標實),需益氣解表並行。

理論延伸
標本治序不僅關注病機層次,亦涉及治療手段之配伍。如針灸中「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即體現標本相通之理;用藥時亦可透過「引經報使」,兼顧病位與病性。此外,《傷寒論》中「先表後裏」或「表裏雙解」等法則,亦為標本辨治之具體應用。

綜觀之,治序標本之法,實為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之精髓,需臨證時權衡標本輕重,方能切中病機,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