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淡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淡淡」之詳解
「淡淡」一詞於中醫典籍中多見,其義涵主要與心神狀態及氣血盛衰相關,可分為以下兩類詮釋:
一、心神忐忑不安
《素問·至真要大論》載:「民病心淡淡大動」,此處「淡淡」同「憺憺」,形容心神不寧、悸動難安之狀。此症多因心氣虛弱、陰血虧耗,或邪熱擾動心神所致。心主神明,若心失所養,則易見驚悸怔忡、恍惚不安等症,臨床可伴見脈細弱或數而無力。
二、精神短少,懨懨不振
《素問·刺熱》提及:「其逆則員員淡淡然」,明代醫家張介賓註解:「淡淡,精神短少貌。」此指氣機逆亂時,患者呈現倦怠萎靡、氣虛神疲之態。此類表現常見於中氣不足、脾虛濕困,或久病耗傷元氣者,其病機多與脾腎陽虛、清陽不升相關,可伴見面色萎黃、言語低微、四肢乏力等症。
中醫理論延伸
-
與五臟關聯:
- 心:心氣虛或心陰不足,易致「淡淡」不安,治宜養心安神,如天王補心丹。
- 脾:脾主升清,若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不足,則神疲「淡淡」,可參酌補中益氣湯。
-
病機辨證:
- 若屬熱病後期,餘熱未清而氣陰兩傷,可見虛煩「淡淡」,竹葉石膏湯加減可調之。
- 痰濕內阻,蒙蔽清陽,亦可能表現為頭重昏沉、精神淡漠,治當化痰醒神,如溫膽湯類方。
此詞彙體現中醫對情志與形體關聯的細膩觀察,臨床須結合四診,辨析虛實寒熱,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