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治血三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治血三法之中醫理論探析
「治血三法」首見於明代醫家繆希雍所著《本草經疏》,為中醫治療血證之核心法則。此三法分別針對血虛、血瘀、血熱三大病機,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後世醫家臨證多宗此法,並根據病證變化發展出更細緻的治療方法。
一、血虛宜補
基本概念
血虛指人體內血液不足或濡養功能減弱,多因生化不足(如脾胃虛弱)、失血過多(如產後、外傷),或久病耗傷陰血所致。臨床常見面色蒼白、唇甲色淡、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經少色淡等症。
具體治法
- 直接補血:
選用當歸、熟地黃、阿膠、何首烏等藥物,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為補血基礎方,可隨證加減。 - 間接補血:
- 補氣生血:宗「氣能生血」之理,以黃芪、人參配當歸,如《內外傷辨惑論》之「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
- 健脾生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常用黨參、白朮、茯苓等,如《醫學正傳》之「歸脾湯」。
二、血瘀宜通
基本概念
血瘀指血液運行不暢或局部瘀阻,成因包括氣滯(如情志不舒)、寒凝(如外感寒邪)、熱灼(如溫病傷陰)、氣虛(如推動無力)。症見刺痛拒按、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質紫暗、脈澀等。
具體治法
- 活血化瘀:
輕證用丹參、紅花、桃仁;重證用三棱、莪朮,如《醫林改錯》之「血府逐瘀湯」。 - 溫經通絡:
寒凝血瘀者,配桂枝、吳茱萸,如《金匱要略》之「溫經湯」。 - 行氣活血:
氣滯血瘀者,加香附、川芎,如《婦人良方》之「柴胡疏肝散」。 - 破血消癥:
癥瘕積聚用蟲類藥,如䗪蟲、水蛭,見《金匱要略》「大黃䗪蟲丸」。
三、血熱宜清
基本概念
血熱指熱邪侵入血分,或陰虛內熱迫血妄行。可分實熱(如外感溫毒)與虛熱(如肝腎陰虧)。實熱症見出血鮮紅、煩躁譫語、斑疹紫黑;虛熱症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
具體治法
- 清熱涼血:
實熱用犀角(現用水牛角代)、生地黃,如《備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黃湯」。 - 滋陰降火:
虛熱用知母、黃柏、玄參,如《丹溪心法》之「大補陰丸」。 - 止血兼治:
熱迫血行者,佐以側柏葉、白茅根;若熱毒熾盛,加黃連、梔子,如《傷寒論》「黃連解毒湯」。
三法之相互關係
臨床常見血證錯雜,如「血虛兼瘀」者,需補血佐以活血(當歸配丹參);「血熱傷陰」者,當清熱兼養陰(生地配牡丹皮)。清代王清任更於《醫林改錯》中發展「補氣活血」法,示範三法活用之妙。
此三法不僅指導用藥,亦影響針灸(如血虛灸氣海,血瘀刺血海)、推拿等治法,體現中醫「調血為本」的整體觀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