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治血四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治血四法詳論

治血四法乃中醫治療血證之核心法則,源自清代醫家唐宗海所著《血證論》。此四法依序為止血、消瘀、寧血、補虛,構築完整血證治療體系。

止血法

止血為治血之首要,唐宗海強調"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針對血溢脈外之急症,當先遏其妄行之勢。止血法可細分如下:

  1. 清熱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之證,常用藥材如側柏葉、白茅根、生地黃等清熱涼血之品,如十灰散即為代表方劑。
  2. 溫陽止血:適用於陽虛失攝之證,選用炮姜炭、艾葉等溫經止血藥,黃土湯即具此效。
  3. 收澀止血:針對氣虛失統之證,選用五倍子、烏梅炭等收斂固澀之品,如桃花湯。
  4. 祛瘀止血:用於瘀阻絡傷之證,三七、蒲黃等藥既可止血又能祛瘀,代表方劑如失笑散。

消瘀法

"血止之後,其離經而未吐出者,是為瘀血",《血證論》以消瘀為第二法,重在化散離經之血,恢復氣血運行。

  1. 活血化瘀:輕度瘀滯用當歸尾、丹參等藥,如桃紅四物湯加減。
  2. 破血逐瘀:重證瘀血選用三棱、莪朮等峻藥,如大黃䗪蟲丸。
  3. 利水消瘀:水血互結者配伍澤蘭、益母草等,如桂枝茯苓丸。
  4. 理氣化瘀:氣滯血瘀者配香附、鬱金等行氣藥,如血府逐瘀湯。

寧血法

"止吐消瘀之後,又恐血再潮動,則須用藥安之",寧血法旨在消除出血誘因,穩定血脈。

  1. 調和氣血:四物湯加減,平調氣血陰陽。
  2. 疏肝寧血:針對情志因素所致出血,選用逍遙散加減。
  3. 清肺寧血:肺熱傷絡者用桑白皮、杏仁等,如瀉白散。
  4. 降火寧血:虛火上炎者配黃柏、知母等,如大補陰丸。

補虛法

"去血既多,陰無有不虛者矣",補虛為血證終治之法,旨在恢復正氣。

  1. 補氣攝血:用黃芪、人參等,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
  2. 滋陰補血:選熟地黃、枸杞子等,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
  3. 溫陽補血:配附子、肉桂等,如右歸丸。
  4. 調補脾腎:脾腎雙補用補骨脂、杜仲等,如無比山藥丸。

此四法環環相扣,臨證須辨證施治,或單用或兼施,方可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