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治臟者治其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治臟者治其俞」乃源自《素問·咳論》之取穴法則,屬中醫針灸治療五臟病症之重要理論。其意指調治五臟相關疾病時,當取該經脈所屬之「五腧穴」中的「輸穴」(俞穴)以為治療要點。此說法與同篇所提「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形成完整體系,展示古人對臟腑經絡病症的辨證取穴綱要。

▲理論淵源與經文解析 《黃帝內經》兩處關鍵論述奠定此原則:

  1. 《素問·咳論》明言:「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將臟病與腑病取穴法則對舉
  2. 《靈樞·九針十二原》強調:「所注為俞」,指出輸穴乃經氣灌注之處,具轉輸氣血之功

歷代注家對此有不同詮釋:

  • 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主張取十二經脈之第三穴(輸穴),如太淵(肺)、太谿(腎)等
  • 張志聰《素問集註》則解為背部膀胱經之背俞穴,如肺俞、心俞等臟腑精氣輸注之處
  • 現代學者多認為當兼採二說,視病情配合運用

▲五腧穴體系與輸穴特性 輸穴在「井、滎、輸、經、合」五腧穴中居第三位,具特殊生理特性:

  1. 時空屬性:應於「長夏季」,主氣血轉輸
  2. 功能特點:善調臟腑本經虛實,尤適慢性內傷病證
  3. 經氣特性:經氣漸盛而深注之處,《難經·六十八難》謂:「俞主體重節痛」

十二經輸穴對應表: ┌────┬──────┬──────┐ │ 經脈 │ 輸穴名稱 │ 定位特性 │ ├────┼──────┼──────┤ │ 肺經 │ 太淵 │ 脈會太淵 │ │ 心包經 │ 大陵 │ 原穴同輸 │ │ 心經 │ 神門 │ 安神要穴 │ │ 脾經 │ 太白 │ 土經土穴 │ │ 肝經 │ 太衝 │ 肝經原穴 │ │ 腎經 │ 太谿 │ 補腎要穴 │ │ 大腸經 │ 三間 │ 瀉腑熱力強│ │ 三焦經 │ 中渚 │ 通調水道 │ │ 小腸經 │ 後谿 │ 通督脈 │ │ 胃經 │ 陷谷 │ 和胃降逆 │ │ 膽經 │ 足臨泣 │ 通帶脈 │ │ 膀胱經 │ 束骨 │ 引火下行 │ └────┴──────┴──────┘

▲臨床應用精要 此原則主要應用於:

  1. 內傷五臟病:如咳嗽取太淵(肺)、驚悸取神門(心)
  2. 情志疾患:鬱證取太衝(肝)、恐證取太谿(腎)
  3. 慢性虛損:脾虛取太白,配合「俞募配穴法」
  4. 時間醫學:依「子午流注」開俞穴時施治

經典配伍示範:

  • 肺病久咳:太淵配肺俞,強化輸注效應
  • 心脾兩虛:神門、太白交替施針
  • 肝鬱乘脾:太衝(輸穴)配足三里(合穴)

▲理論延伸與學術爭鳴 歷代對「俞」的解釋分歧衍生不同學派:

  1. 經脈輸穴派:側重十二經肘膝以下特定穴
  2. 背俞穴派:重視背部臟腑反應點
  3. 互參派:主張「經俞-背俞」配合使用

《類經》張景岳註解指出:「五臟之氣藏於內,其輸在背」,暗示背部俞穴與經脈輸穴實為表裡相應之治療體系。現代研究顯示,刺激輸穴可顯著調節對應臟腑的植物神經功能,此或為「治臟者治其俞」的現代科學詮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