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治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治則」概念詳解

治則的定義與淵源

「治則」乃中醫治療疾病之基本法則,為指導臨床各種具體治療方法之總綱。《素問·移精變氣論》明確指出:「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強調在診療過程中必須謹守色脈診察之道,方能確立治療之根本原則。治則建立於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基礎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針對不同病證特點而制定,對臨床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


核心治則體系

1. 扶正祛邪

  • 扶正: 針對正氣虛弱之證,採用補益氣血、調養臟腑等法,如《內經》所言「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 祛邪: 針對邪氣盛實之證,運用汗、吐、下、和、溫、清等法驅逐病邪,如《傷寒論》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 應用原則: 需權衡正邪消長,決定扶正與祛邪之主次先後,常見策略包含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

2. 正治與反治

  • 正治(逆治):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常規治法,逆其病性而治,如黃連治心火、附子療腎寒。
  • 反治(從治): 順應疾病假象而治,包含「熱因熱用」(用溫熱藥治真寒假熱)、「寒因寒用」(用寒涼藥治真熱假寒)、「塞因塞用」(用補益法治虛性閉塞)、「通因通用」(用通下法治實性瀉利)。

3. 標本緩急

  • 急則治標: 針對危及生命的標證,如大出血時先止血,劇痛時先止痛。
  • 緩則治本: 針對疾病根源施治,如脾虛泄瀉當健脾益氣。
  • 標本同治: 標本兼顧,如氣虛感冒用補氣解表之參蘇飲。

4. 虛實補瀉

  • 虛則補之: 針對氣血陰陽不足,分峻補、緩補、平補等法,如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
  • 實則瀉之: 針對實邪內結,分汗、下、清、消等法,如承氣湯攻下燥屎、銀翹散清解表熱。
  • 虛實夾雜: 需衡量虛實比重,如滋水清肝飲治肝腎陰虛兼肝火證。

5.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 同病異治: 同一疾病因證候不同而治法各異,如感冒分風寒用荊防敗毒散、風熱用桑菊飲。
  • 異病同治: 不同疾病因病機相同而治法一致,如補中益氣湯可治脫肛、子宮下垂等氣虛下陷證。

6. 調整陰陽

  • 損其有餘: 針對陰陽偏盛,「陽盛則熱」用白虎湯清熱,「陰盛則寒」用四逆湯散寒。
  • 補其不足: 針對陰陽偏虛,「陰虛內熱」用六味地黃丸滋陰,「陽虛外寒」用右歸丸溫陽。
  • 陰陽並調: 如地黃飲子治陰陽兩虛之喑痱證。

7. 調理臟腑功能

  • 臟腑補瀉: 含直接補瀉(如健脾用白朮)與間接補瀉(如「培土生金」健脾益肺)。
  • 五行生剋: 運用相生關係(如「益火補土」溫腎暖脾)與相剋關係(如「抑木扶土」疏肝健脾)。

8. 調理氣血關係

  • 氣病治則: 氣虛宜補(黃芪)、氣滯宜行(陳皮)、氣陷宜升(升麻)、氣逆宜降(旋覆花)。
  • 血病治則: 血虛宜養(當歸)、血瘀宜化(丹參)、血熱宜涼(生地)、出血宜止(三七)。
  • 氣血同治: 如當歸補血湯(黃芪配當歸)治氣血兩虛。

9. 三因制宜

  • 因時制宜: 如夏季外感慎用麻黃防過汗,冬季寒證可重用附子。
  • 因地制宜: 如西北燥寒地區多用辛溫,東南濕熱地區多用清化。
  • 因人制宜: 考量年齡(小兒臟腑嬌嫩用藥宜輕)、體質(陽盛之體慎用溫燥)、性別(婦科重視調經)等差異。

治則與治法的關係

治則為宏觀指導原則,治法為具體實施手段。例如「扶正祛邪」為治則,衍生出益氣、養血、發汗、攻下等治法。臨床需以治則統領治法,方能使治療具有系統性與針對性,此即《醫學心悟》所強調「論病之源,從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以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統之;論治之法,以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