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淡白喉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淡白喉癰
淡白喉癰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屬「喉癰」範疇,其特徵為癰腫處色澤淡白,與常見喉癰之紅腫熱痛有別。此症首載於清代醫家張宗良所著《喉科指掌》,書中述其「色不紅,身發寒熱,六脈俱緊」,並指出若誤用寒涼藥物,七日內恐化膿成膿,反映其病機與寒邪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淡白喉癰之成因,主因脾肺二臟受寒,寒邪凝滯咽喉所致。肺主氣,外合皮毛,寒邪襲表則肺氣不宣;脾主運化,寒客中焦則水濕不化,痰濕凝結咽喉。寒性收引,故癰色淡白而不紅,脈緊為寒邪外束之象。此外,若患者素體陽虛,或過食生冷,亦易誘發此證。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咽喉腫脹疼痛,癰腫處色淡白或灰白,表面光滑,觸之稍硬,化膿後按之柔軟。
- 全身症狀:惡寒發熱(寒重熱輕),頭痛無汗,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浮緊或沉緊。
- 病程演變:初期多為寒邪鬱表,若未及時溫散,寒鬱化熱則轉為膿成期,此時疼痛加劇,局部轉為微紅,脈象由緊轉數。
治法與方藥
治療原則:溫散寒邪,宣肺健脾。忌用苦寒清熱之品,以防冰伏邪氣。
-
主方加減
- 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本方具發汗解表、散風祛濕之效,適用於寒邪初客表證。
- 組成: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
- 加減法:若痰濕重,加半夏、陳皮以化痰;氣虛者加黨參、黃芪扶正祛邪。
- 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本方具發汗解表、散風祛濕之效,適用於寒邪初客表證。
-
變證處理
- 若寒邪入裡化熱,膿已成者,可佐以托毒透膿之品,如黃芪、皂角刺,但仍需配伍辛溫藥如桂枝、生薑,避免過早清熱。
鑒別診斷
- 風熱喉癰:癰色鮮紅,腫痛劇烈,伴高熱口渴,脈數,治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
- 陰虛喉癰:癰腫色暗紅,疼痛午後加重,伴陰虛內熱之象,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古籍論述
《喉科指掌》強調此證「六脈俱緊」為辨證關鍵,提示寒邪盛而正氣未虛,故溫散為正治。清代《瘍醫大全》進一步指出:「色白者,屬寒屬痰」,與淡白喉癰之病機相合,後世醫家多循此理立法用藥。
此症雖屬喉癰之變證,然因寒邪為患,治法迥異於熱毒所致者,臨證需細察色脈,方能藥證相符。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