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致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致理
致理一詞首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意指肉理固密,即肌肉紋理緊緻堅固,腠理閉合嚴密。該篇記載:「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此處描述因地域環境影響,居民體質表現出肌肉緊密、膚色偏紅的特徵,並易患攣痹之症,治療上宜選用微針(細針)刺法。
中醫理論基礎
1. 腠理與致理的關係
「腠理」在中醫理論中泛指皮膚、肌肉間的紋理與孔隙,為氣血津液輸布、邪氣出入的通道。「致理」則強調腠理閉合緊密,津液不易外泄,但同時可能影響氣機的宣發與邪氣的排出。此體質常見於陽氣偏盛或寒濕環境下長期生活者,因氣血內斂而肌肉結實。
2. 致理與病理表現
《素問》指出致理者易患「攣痹」,即筋脈拘攣、痹阻不通之症。其機理如下:
- 氣血內滯:腠理過於緊密,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津液輸布受阻,筋脈失養而生攣急。
- 邪氣內鬱:寒濕或風邪侵入後,因腠理閉塞,邪氣難以發散,鬱結於經絡,引發痹痛。
3. 治療原則
針對致理體質的攣痹,《素問》提出「宜微針」,即選用細針施行刺法,其理由包括:
- 微針通而不傷:細針可疏導氣血,開泄腠理,避免過度刺激致密肌肉。
- 調和營衛:通過針刺調節營衛之氣,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筋脈拘急。
此外,臨床可配合溫通藥法(如桂枝、麻黃)、或推拿以鬆解肌腠,但需依具體證候辨治。
致理的現代詮釋
現代中醫認為,「致理」體質可能反映交感神經張力較高、肌肉張力緊繃的狀態,常見於體力勞動者或長期處於寒冷環境者。此類人群除攣痹外,亦可能表現為頭痛、肩頸僵硬等氣血瘀滯症狀,治療上注重「通陽散結」與「柔筋緩急」之法。
綜言之,「致理」不僅是肌肉形態的描述,更是中醫對體質、病理及治療的綜合性概念,體現了「因人制宜」的辨證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