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致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致邪
致邪,為中醫學中的重要概念,指人體內外致病因素(邪氣)的蓄積或誘發過程,進而導致疾病發生。《素問·至真要大論》強調:「無盛盛,無虛虛……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意指治療時不可助長邪氣,亦不可損傷正氣,否則可能危害生命。此理論核心在於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與正邪關係的動態穩定。
中醫認為,邪氣可分為外邪與內邪:
- 外邪:指由外界侵入人體的致病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以及疫癘之氣。外邪侵襲多因正氣不足,腠理不固,導致邪氣由表入裏,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言:「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 內邪:源於體內氣血失調或情志所傷,如痰飲、瘀血、氣滯等病理產物,或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極,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如《素問·舉痛論》提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
致邪的機理與正氣密切相關。正氣泛指人體抗病能力,包括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等。《內經》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明正氣充足時,邪氣難以致病;反之,正氣虛弱則易致邪蓄積。例如,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停聚可化為痰飲;肝鬱氣滯,久則形成血瘀,均屬內邪生成的典型過程。
在治療上,中醫強調「治未病」,即在邪氣未盛或未深入時提前干預,如《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此外,針對已致邪者,需根據邪氣性質與部位採取不同治法,如解表祛風、清熱化濕、活血化瘀等,以達「祛邪扶正」之效。
致邪理論亦體現於中醫養生觀中,主張順應四時、調攝情志、飲食有節,避免內外邪氣乘虛而入,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此種預防與調治理念,深刻反映中醫對人體與環境和諧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