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猘犬咬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猘犬咬傷

猘犬咬傷,乃中醫古籍記載之病名,指狂犬傷人所致之疾患。《肘後方》卷七即有明確記載此症,後世醫家多將其歸類於外傷及疫病範疇。

中醫病機認識

中醫理論認為,猘犬咬傷之病機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毒邪內侵:狂犬之毒屬疫毒範疇,經傷口侵入人體,循經入裏
  • 經脈阻滯:犬毒首先留滯於傷處經脈,致氣血運行不暢
  • 擾亂神明:毒邪上攻,可致心神失守,出現恐懼、狂躁等症
  • 肝風內動:後期多見肝風證候,與現代醫學所述神經系統症狀相合

臨床表現分期

歷代醫家對猘犬咬傷之證候演變多有觀察,可分為三期:

  1. 初期:傷口疼痛腫脹,或見滲血,伴微熱、惡寒
  2. 潛伏期:症狀暫緩,然毒邪暗蘊,可見心神不寧、眠差易驚
  3. 發作期:恐水、恐風、吞咽困難,繼而狂躁不安,終至癱瘓衰竭

治療原則

傳統中醫對猘犬咬傷之治法頗具特色:

  • 外治法:首重傷口處理,強調"急吮去惡血",後以藥末外敷
  • 解毒法:內服解毒湯藥,常用大黃、斑蝥等藥以攻毒外出
  • 熄風法:後期多配伍全蠍、蜈蚣等蟲類藥以平肝熄風
  • 扶正法:兼顧正氣,常伍人參、黃芪等益氣固本

古籍記載參考

除《肘後方》外,《千金要方》、《外臺祕要》等醫籍均有相關論述:

  • 《千金要方》載"凡猘犬咬人,七日輒應一發,三七日不發則脫也"
  • 《醫宗金鑒》提出"初咬時,急用熱尿洗去牙齦毒氣"之說
  • 《本草綱目》記載多種治療犬毒藥材,如杏仁、虎骨等

辨證要點

中醫診察猘犬咬傷重視以下辨證要素:

  • 辨傷口:觀其色澤、腫勢及滲液性狀
  • 辨舌脈:初期多見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 辨神志:觀察恐懼、煩躁等情志變化
  • 辨經絡:循經辨證,多涉及足陽明、足厥陰經

歷代醫案中,對此症之轉歸有"見三不治"之說:見水恐懼者不治、見風戰慄者不治、聞聲驚惕者不治,可見古代醫家對疾病預後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