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痔漏熏洗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痔漏熏洗法是中醫外科治療痔瘡、肛漏等肛腸疾病的傳統外治法之一,首見於漢代醫書《五十二病方》。此法以中藥煎煮成湯劑,利用藥液蒸騰之熱氣熏蒸患處,待溫度適宜後再行坐浴清洗,通過藥性與熱力的雙重作用,達到活血消腫、止痛止癢、收斂祛毒之功效。

療法原理

中醫認為,痔漏多因風熱濕邪蘊結肛門、氣血瘀滯或脾虛氣陷所致。熏洗法藉溫熱之力開泄腠理,使藥物直達病所:

  • 熱熏:溫通經絡,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筋脈瘀阻。
  • 藥浴:藥性經由皮毛、孔竅滲透,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斂瘡或活血散瘀之效。

常用方劑

  1. 五倍子湯
    • 組成: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蓮房等。
    • 功效:收斂止血、消腫止痛,專治內痔脫出或肛門濕癢。
  2. 荊芥湯
    • 組成:荊芥、防風、苦参、蛇床子等。
    • 功效:疏風除濕,適用於肛周濕疹或炎性外痔。
  3. 卻毒湯
    •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赤芍等。
    •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化瘀,針對肛周膿腫或血栓外痔。
  4. 枳殼湯
    • 組成:枳殼、檳榔、木香等。
    • 功效:行氣導滯,緩解肛門墜脹或脫肛不適。

適應症

此法廣泛運用於多種肛腸病症:

  • 嵌頓性內痔:藥力鬆解瘀滯,減輕肛門括約肌痙攣。
  • 血栓外痔:活血散結,促進局部血腫吸收。
  • 肛裂:潤燥生肌,緩解裂口疼痛。
  • 肛漏術後:清潔瘡面,斂瘡生新。

操作要點

藥液煎煮後置於專用熏洗盆中,患者先以蒸汽熏蒸患處約10分鐘,待水溫降至40℃左右再坐浴15分鐘。每日1-2次,可依證型調整方藥配伍,如濕重者加蒼朮、黃柏,血瘀者增當歸、紅花。

此療法結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觀念,透過體表給藥直接作用病灶,為歷代醫家治療痔漏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