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智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智斌,隋代醫僧,亦名釋智斌,為隋唐時期著名的佛教醫學家。據史料記載,其精通醫學與佛理,尤其擅長調治寒食散相關病症,曾撰寫《解寒食散方》二卷,此書雖已散佚,但從現存文獻推測,內容應涉及寒食散的解毒與調理之法。

寒食散與中醫背景

寒食散,又稱五石散,為漢魏至隋唐時期盛行的一種藥方,主要成分包含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等礦物藥。此方原用於治療虛勞傷寒等症,但因藥性燥熱,服用不當易導致「石發」之毒,表現為煩熱、癰瘡、狂躁等症狀。智斌所著《解寒食散方》,可能是針對此類藥毒反應的治療專書,體現了當時醫家對礦物藥毒副作用的重視與應對經驗。

佛醫結合的醫術特色

智斌身為醫僧,其醫學理論可能融合佛教思想與中醫傳統。隋唐時期,佛教寺院常兼備醫務功能,僧侶習醫者眾,並注重調身與調心並治。寒食散之毒常見神志症狀,而佛教醫學強調「四大調和」(地、水、火、風),或影響智斌在解毒時兼顧身心療法,如配合禪定、湯藥並行。

學術價值與影響

雖《解寒食散方》已佚,但其反映隋唐醫家對藥毒學的探索,尤其是礦物藥應用的風險管控。唐代《外臺秘要》、宋代《太平聖惠方》等後世醫籍中,亦收錄解寒食散毒的方劑,可能間接承襲智斌等前人的經驗。此外,智斌的佛醫背景,亦為研究中古時期宗教與醫學互動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