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智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智廣(釋智廣),五代前蜀著名僧醫,俗姓崔,原居雅州(今四川雅安)開元寺,後於乾德二年(920年)應蜀主王衍之邀,駐錫成都寶歷寺。其人以精湛外傷科醫術聞名,尤擅手法治療與內外合治,為當時筋骨損傷疾患之權威。

醫術特色與中醫理論結合

  1. 手法整復與經筋理論
    智廣以竹杖拍打患處之治法,符合中醫「導引按蹻」原則。其法通過外力疏導局部氣滯血瘀,鬆解經筋拘攣,與《黃帝內經》「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之論相通。竹杖質地剛柔並濟,既能刺激穴位(如阿是穴),又可避免金屬器械之剛硬傷正,體現「以通為用」的治筋思路。
  2. 外治藥液與活血化瘀
    其外搽藥液推測含活血止痛之品,如沒藥、乳香、川芎等,配合拍打手法促進藥力透皮吸收,直達病所。此與傳統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相符,透過局部用藥調和營衛,改善「不通則痛」之病理狀態。
  3. 內服丸散與標本兼治
    智廣注重內服藥調理,可能採補肝腎、強筋骨的方劑(如獨活寄生湯加減),針對「跛躄」等慢性筋傷,從本質上改善肝主筋、腎主骨的功能。此舉體現中醫「筋骨並重」理念,契合《傷科補要》「跌打損傷,專從血論」之治法。

歷史定位

智廣融合佛門慈悲與醫家實效,其竹杖拍打法更可視為後世「叩擊療法」之先驅。其結合手法、外藥、內服的綜合療法,展現五代時期外傷科已具備系統性治療架構,對宋元骨傷學派發展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