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智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智慮
智慮乃中醫學中描述人之智慧與思考判斷能力的重要概念,《靈樞·禁服》云:「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此處所指「智慮」,既涉先天稟賦,亦關後天修養,反映個體於認知、思辨與決斷層面之功能表現。
智慮與臟腑之關係
中醫理論主張,智慮的活動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尤以心、腎、脾三臟為核心:
- 心主神明: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為神志活動之主宰,統領思維、判斷與記憶。若心血充盈、心氣通利,則智慮清明;反之,心血不足或痰火擾心,可致思緒紊亂、判斷力衰退。 - 腎藏精生髓:
腎精為智力之根本,《靈樞·經脈》稱「人始生,先成精」,腎精上充於腦,化生腦髓以滋養神識。腎精充足則智慮深邃,而腎虛精虧者,常見健忘、思維遲鈍。 - 脾主意:
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化生氣血以養心神。《黃帝內經》言「脾藏意」,意指脾氣健旺則思慮周詳;若脾虛濕困,易致思維黏滯、多慮難決。
氣血與智慮之影響
氣血為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脾胃論》強調:「氣血者,人之神也。」氣虛則神疲,血虛則智弱;若氣滯血瘀,亦可阻礙神機,表現為反應遲鈍或思維僵化。
智慮異常之病機
臨床上,智慮功能失調多見於下列證型:
- 心腎不交:心火亢於上、腎水虧於下,致虛煩少寐、多夢健忘。
- 痰蒙清竅:痰濕內阻,擾亂神明,可見神昏譫語、思維混濁。
- 肝郁氣滯: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氣機鬱結,則謀慮不決、優柔寡斷。
調攝智慮之道
傳統中醫重視透過養生以維繫智慮功能,如靜心養神(《莊子》「坐忘」之理)、節欲保精(護腎固本)、飲食調脾(健脾益氣)等,皆為古代醫家所倡。
綜觀之,「智慮」一詞涵蓋中醫對人類高級認知功能之理解,其運作與臟腑氣血相繫,亦受情志與環境影響,實為身形與心神交融之體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