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智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智宣(釋智宣)
智宣,又稱釋智宣,為隋代醫僧,主要活躍於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其生平事蹟史料記載較少,但於中醫外科領域留有著作《發背論》一卷。該書雖已亡佚,然從書名推測,其內容應與中醫外科常見病證「發背」(即背部癰疽)之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相關,反映了隋代醫家對外科疾患的理論與臨床經驗。
中醫外科與「發背」
「發背」屬中醫癰疽範疇,指發生於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多因氣血瘀滯、熱毒壅塞所致。歷代醫家認為,其發病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外感邪毒等因素相關。《黃帝內經》提及「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而《諸病源候論》進一步區分癰與疽,認為疽症深重,多因虛寒或毒邪深伏。
智宣《發背論》於此基礎上,可能結合佛醫與中醫理論,探討發背的辨證論治。佛教醫學重視「四大不調」致病說,或影響其對熱毒、濕濁等病機的闡釋。此外,隋唐時期外科技術漸趨成熟,《劉涓子鬼遺方》等著作已載有切開排膿、外敷藥餌等法,智宣之論述可能融合當代療法,並加入僧人行醫的獨特經驗。
歷史背景與學術價值
隋代醫僧兼具宗教與醫學雙重身份,常遊走民間施藥濟世。智宣之著作雖佚,然其名見於後世醫籍,如《隋書·經籍志》著錄,顯示其說曾流傳於世。唐代以降,外科專論如《千金要方》亦載有發背治療方劑,或間接承襲隋代醫家之學。智宣的佛醫背景,可能促使他強調調心與調身並重,契合中醫「形神合一」之理念。
綜觀之,智宣《發背論》的佚失雖為憾事,但其反映隋代外科學與佛醫交融之特色,對理解中古時期醫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