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滯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滯氣,中醫名詞。指顏面氣色晦暗,滯著垢膩。為濕氣痰濁蒙罩之象。可見於暑濕、濕溫、痰飲等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氣留連,不得泄,名曰滯氣。”《靈樞·本神》:“諸氣留連,不得泄,名曰滯氣。”《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滯氣者,濕氣痰濁蒙罩之象,其色晦暗,滯著垢膩。”《醫學入門》:“滯氣者,濕氣痰濁蒙罩之象,其色晦暗,滯著垢膩。可見於暑濕、濕溫、痰飲等病。”

滯氣的病因病機,主要與濕邪、痰濁有關。濕邪、痰濁阻滯於體內,使氣機運行不暢,從而導致滯氣。

滯氣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顏面氣色晦暗,滯著垢膩。
  2. 胸悶、腹脹、噯氣、不思飲食。
  3. 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4. 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5. 舌苔白膩,脈滑。

滯氣的治療,以化濕、行氣為主。常用方藥有:

  1. 大棗:由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組成。具有化痰、行氣、健脾的功效。主治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腹脹、噯氣、不思飲食等症。
  2. 藿香正氣散:由藿香、佩蘭、陳皮、半夏、茯苓、白芷、大腹皮、厚朴、甘草組成。具有化濕、解暑、醒脾的功效。主治暑濕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泄瀉等症。
  3. 三子養親湯: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生薑、大棗組成。具有健脾、化痰、行氣的功效。主治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腹脹、噯氣、不思飲食等症。

滯氣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飲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膩之物。
  2. 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勞累。
  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4.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滯氣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