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滯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滯氣

滯氣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指氣機運行不暢,導致氣血、津液鬱滯的病機狀態。其特徵在於氣行受阻,瘀而不通,繼而引發多種病理變化。

臨床特徵

1. 顏面色滯

滯氣常見表現為面色晦暗,肌膚滯著垢膩,缺乏光澤。此乃氣血運行不暢,痰濕濁邪鬱遏於肌表所致,常見於暑濕、濕溫、痰飲等病證。

2. 氣機不暢

滯氣影響臟腑功能,常見胸脅痞悶、脘腹脹滿、噯氣頻作等症狀。因氣行受阻,升降失司,導致氣鬱於中焦或上焦。

病因病機

1. 情志因素

七情過極,尤以憂思惱怒易致肝氣鬱結,氣機鬱滯,日久形成滯氣體質。

2. 飲食失節

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生,阻遏氣機,漸成痰濕滯氣。

3. 外邪侵襲

暑濕、濕溫等外邪侵擾,易使氣機壅滯,表現為頭身困重、胸悶腹脹等症。

4. 痰飲瘀血

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阻滯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滯氣久留不散。

病理演變

滯氣若未及時調理,可進一步發展為:

  • 氣鬱化火:氣滯日久,鬱而化熱,出現口苦咽乾、心煩易怒等症狀。
  • 痰氣互結:氣滯與痰濕結合,形成痰核、梅核氣等證候。
  • 久病入絡:氣行不暢致血行受阻,終致氣滯血瘀,引發疼痛或癥瘕積聚。

中醫辨證

臨床辨證時,需結合具體表現判斷病位與病性,常見證型包括:

  • 肝氣鬱滯:脅肋脹痛、情志抑鬱,脈弦。
  • 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苔厚膩。
  • 痰氣鬱結:咽喉梗塞感、胸悶痰多,舌苔黏膩。

該病機廣泛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中醫治療重在調暢氣機,根據病性施以疏肝解鬱、健脾化濕或理氣化痰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