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滯熱丹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滯熱丹毒,病名。丹毒偏於濕熱者。出《醫宗金鑒》卷七十六。亦名傷食發丹、食滯丹毒。多因小兒乳食過多,不能運化,濕熱蘊結於內,達於肌表而發,證見初發形若赤游丹,游走緩慢,或兼見發熱面赤,口酸,舌有黃苔。治宜以先醒脾消滯為要,當內服保和丸之類。餘則參見赤游丹條。

滯熱丹毒,是一種丹毒的類型,其特點是濕熱偏盛。多發於小兒,原因是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如果乳食過多,就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受阻,濕熱內生,最終導致丹毒的發生。

滯熱丹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初發時,皮膚會出現紅色的斑疹,形狀類似於游走的丹丸,因此也被稱為「赤游丹」。
  2. 斑疹的游走速度比較緩慢,而且會伴有發熱、面部潮紅、口酸、舌苔黃膩等症狀。

治療滯熱丹毒,首先要通過醒脾消滯的方法來改善脾胃功能,可以使用保和丸等中成藥。如果症狀比較嚴重,還可以配合使用清熱解毒的中藥,比如黃連解毒湯等。

需要注意的是,滯熱丹毒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皮膚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有可能會引起皮膚潰爛、感染等併發症。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有類似的症狀,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