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滯熱丹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滯熱丹毒

病名:滯熱丹毒為丹毒之一種,屬濕熱偏盛之證,見載於《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六,又名「傷食發丹」或「食滯丹毒」。此病多見於小兒,因乳食過度,脾胃運化失司,濕熱內蘊,鬱而化火,外發肌表而成。

病因病機
小兒脾胃嬌弱,若乳哺無節,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黏滯之物,易致食積中焦。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濕鬱化熱,與氣血相搏,循經外竄肌膚,發為丹毒。其病機核心在於「食滯生濕,濕鬱化熱」,濕熱之邪滯於血分,外透皮表,故見丹毒之象。

臨床表現
初起皮膚呈片狀紅腫,色如丹塗,狀若赤游丹,但遊走較緩,邊緣稍隆起,觸之灼熱,或伴輕度疼痛。全身症狀可見發熱面赤、口中泛酸、脘腹脹滿、噯腐吞酸,舌質偏紅,苔黃膩,指紋紫滯或脈滑數。此與風熱丹毒不同,後者多驟發遊走迅速,而滯熱丹毒則以濕熱夾滯為特徵,病勢相對纏綿。

治法方藥
治療當以「醒脾消滯、清熱化濕」為法,重在調理中焦。

  1. 內治:先以消食導滯為主,可選《保和丸》(《丹溪心法》方),組方山楂、神麴、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消積和胃,佐以清熱;若濕熱較甚,可合《甘露消毒丹》化裁,或加黃芩、梔子、赤芍以涼血解毒。
  2. 外治:參考赤游丹治法,可予金黃散(《醫宗金鑒》方)調敷患處,清熱解毒,散瘀退腫。

鑑別要點
與「赤游丹」相比,滯熱丹毒更強調食滯內傷之因,且多兼脾胃濕熱見證;若丹毒色深紅紫黯、腫硬疼痛,需警惕熱毒熾盛入血之變證,當參「丹毒」重症論治。

古籍溯源
《醫宗金鑒》載其「由乳食過度,停滯生熱,復感風邪而成」,強調內傷合邪致病;後世《瘍醫大全》進一步指出「食滯丹毒,必見脘痞苔膩」,突顯脾胃濕滯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