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滯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滯下

滯下,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名,首見於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此名稱實為「痢疾」之古稱,蓋因該病症常見腹中絞痛、排泄膿血便且排便艱澀難出,伴有裡急後重之感,故名「滯下」。明代張景岳於《景岳全書》卷二十四釋曰:「痢疾...因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清代醫家李用粹在《證治匯補》中進一步闡述:「滯下者,謂氣食滯於下焦。」此處所言之「下焦」,乃指腸道而言。

從病機而言,滯下之證多由外感暑濕熱毒之邪,或內傷飲食生冷、不潔之物,導致腸道氣血壅滯,傳導失司所致。其病理變化主要涉及濕熱、積滯、瘀血等邪氣蘊結腸道,以致腸絡受損,氣血瘀滯,清濁不分而發病。

按中醫辨證分型,滯下可細分為以下證型:

  1. 濕熱滯下:症見腹痛拒按,下痢赤白相兼,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此型多因暑濕熱毒內蘊,與氣血相搏結於腸道所致。
  2. 寒濕滯下:臨床表現為腹痛綿綿,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裡急後重,頭身困重,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此證多因貪涼飲冷,寒濕內生,困阻脾陽,腸道氣機不暢而成。
  3. 虛寒滯下:症見久痢不愈,下痢稀薄,帶有白沫,腹中隱痛,喜溫喜按,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此型多因脾腎陽虛,運化無權,腸道失於溫煦所致。
  4. 疫毒滯下:發病急驟,壯熱口渴,頭痛煩躁,腹痛劇烈,痢下鮮紫膿血,或呈血水樣便,甚至昏迷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此為感受時行疫毒之邪,熱毒熾盛,內陷營血之危候。

在治療方面,中醫根據不同證型施以相應治法:

  • 濕熱型常用芍藥湯、葛根芩連湯等清熱化濕、調氣行血;
  • 寒濕型多以胃苓湯、不換金正氣散等溫化寒濕、健脾行氣;
  • 虛寒型宜選附子理中湯、桃花湯等溫補脾腎、澀腸固脫;
  • 疫毒型則急用白頭翁湯、黃連解毒湯等涼血解毒、清熱開竅。

歷代醫家對滯下的論述頗豐,除前引諸書外,《醫學入門》指出:「滯下由濕熱蘊積,飲食停滯而成」;《醫宗金鑒》則強調:「痢之為病,多由外受暑濕,內傷生冷,飲食停積,釀成濕熱」;《臨證指南醫案》進一步辨析:「滯下一證,古稱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最為纏綿難治」。諸家論述皆指出該病與濕熱積滯密切相關,治療需注重通因通用之法,切忌早投固澀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