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滯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滯頤是一種疾病名稱,出自《諸病源候論》。它指的是小兒口角流涎,使兩頰濕潤。滯頤通常是由於脾胃虛寒無法適當地收攝涎水,或者是因為脾胃有濕熱,使得涎水上升到口腔而形成的。

對於脾胃虛寒的情況,患者的涎水呈清澈狀,面色蒼白,嘴脣淡白。治療此種病情應該溫補脾胃,可以使用益黃散或溫脾丹來處理。

而對於脾胃有濕熱的情況,患者的口水會變得黏稠,並且會伴有口渴和焦躁感。治療此種病情應該清熱利濕,可以使用瀉黃散。

以下是《諸病源候論》原文:

“滯頤者,小兒口角流涎,浸漬兩頤,多因脾胃虛寒,不能收攝,或脾胃濕熱,上蒸於口而成。脾胃虛寒者,涎清,面白脣淡,治宜溫補脾胃,用益黃散或溫脾丹。脾胃濕熱者,涎稠,口渴煩躁,治宜清熱利濕,用瀉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