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滯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滯頤
滯頤,為中醫病證名稱,出於《諸病源候論》,指小兒口角流涎不止,以致浸漬兩頤之病症。此證多因脾胃功能失調所致,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方能精準施治。
病因病機
脾胃虛寒
小兒脾胃本弱,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過食生冷,損傷脾陽,導致脾胃虛寒,運化無權,津液失於固攝,因而溢出口外。其特徵為涎液清稀,量多而無異味,患兒常伴面色晄白、唇色淡紅、形寒肢冷、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
脾胃濕熱
若因乳食不節,積滯內生化熱,或外感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導致濕熱蒸騰,上迫於口,則涎液分泌旺盛而為稠濁之狀。此類患者常見涎液黃黏、口臭明顯、口乾欲飲、煩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臭穢等證候。
辨證施治
脾胃虛寒證
治法當以溫補脾胃、固攝津液為主。
- 主方:
- 益黃散(《小兒藥證直訣》):由陳皮、丁香、青皮、訶子、炙甘草組成,具有溫中止瀉、理氣健脾之效。
- 溫脾丹(《證治準繩》):以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等藥物溫補脾陽,適用於中焦虛寒甚者。
脾胃濕熱證
治法宜清熱利濕、和中健脾。
- 主方:
- 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由藿香、梔子、石膏、防風、甘草組成,能清瀉脾胃伏火,兼以化濕醒脾。
- 若濕熱偏盛,可酌加茵陳、茯苓、滑石等藥物以增強清利濕熱之功。
附:其他相關證型
除上述常見證型外,滯頤亦可能與脾虛氣弱或肝氣犯胃相關。
- 脾虛氣弱:症見涎液綿綿不絕、納差乏力,宜用六君子湯益氣健脾。
- 肝氣犯胃:伴隨易怒、脅脹者,可選逍遙散加減以疏肝和胃。
滯頤之證,總與脾胃相關,臨床宜審證求因,對證立法,方可收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