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滯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滯針

滯針是針刺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表現為針體在穴內難以捻轉、提插,甚至完全無法移動,針身彷彿與周圍組織緊密結合,導致運針困難。《針灸大成》記載:「如針至深處,而進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圍起皺紋,其針如生在內,此氣實之極也。」此症多與患者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滞或操作手法失當有關。

成因

滯針的發生機制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1. 氣滯血瘀:患者正氣不足,經氣運行受阻,或因情志緊張導致局部經脈拘急,氣血凝滯,使針體被肌肉組織緊裹。
  2. 操作不當:行針時捻轉幅度過大或單一方向過度捻轉,致使肌纖維纏繞針身;或針刺過深,刺激太強,引發局部筋肌痙攣。
  3. 體位移動:患者因疼痛或不適而突然變換姿勢,導致針體扭曲或與軟組織嵌合。
  4. 留針過久:長時間留置針具,使局部組織疲勞,氣機郁滯,進而影響針體活動。

處理方法

中醫針對滯針的解決方式著重於疏通經氣、緩解局部拘急:

  • 循按法:在滯針穴位周圍輕輕按揉,或沿經絡走向推拿,以疏散氣血、鬆解肌肉。
  • 輔助刺法:於鄰近穴位另刺一針,引導經氣流通,緩解原針的滯澀感。
  • 溫針療法:在針柄上施以艾灸,借助溫熱之行氣作用,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 反向捻轉:若因單向捻針過度導致肌纖維纏繞,可緩慢反向回捻,逐步解開糾結。

在傳統理論中,滯針亦可能反映體內「氣實」的狀態,即經氣過度充盛而壅滯,此時需結合整體辨證,調節氣機升降,避免強行拔針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