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蛭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蛭食
病名。指因水蛭(又稱馬蟥)或石蛭咬傷人體所引發之病證。首見於《五十二病方》,古籍中亦稱「馬蜞齧人」、「石蛭螫人」、「蜞蜍著人」或「馬蟥咬傷」。
病因與病機
此症多發於水田、池塘、溝渠等濕潤環境,或山林草叢行走時,蛭類吸附肌膚,以口器刺入皮肉,吮吸血液。中醫理論認為,蛭食不僅造成局部氣血受阻,其涎液更可能滯留傷處,引發氣血瘀滯、經絡不暢,導致傷口出血難止,周邊肌膚浮腫成丘疹,伴隨微癢疼痛。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傷口滲血不易止,周圍皮肉腫脹,泛起水腫性丘疹。
- 感官異常:患處輕度刺癢兼疼痛,若久未處理,恐因氣血瘀阻而局部僵木。
治療方法
-
驅蛭外治:
- 不可強行拉扯蛭體,以免口器斷留皮內。宜以手掌拍擊傷處,或塗敷醋、濃鹽水、酒、煙油、清涼油等,刺激蛭體自然脫落。
- 蛭出後,以碘油或中藥「九一丹」(含石膏、升丹)外塗,拔毒生肌。
-
內服配伍(若需化瘀通絡):
- 可輔以活血化瘀藥材,如當歸尾、赤芍,或清熱解毒之金銀花、連翹。
預防之道
古法建議下水前於足脛塗抹臘豬油,以其質稠黏滯,可阻蛭吸附。另可著緊束衣物,減少肌膚暴露。
按語:蛭食雖為外傷,然其病機與「蟲毒」相似,中醫重視局部與整體調和,兼顧止血、解毒與氣血疏通。此症記載早見於漢方,歷代醫家對其治法多有發微,體現中醫對外傷與蟲害之獨特辨治思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