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瘈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瘈瘲(又作瘛瘲),首見於《靈樞·邪氣臟府病形》,為中醫典籍記載之病證名,屬筋脈失調所致之肢體異常運動。其名源自「瘛」(筋脈拘急而縮)與「瘲」(筋脈弛緩而縱),二者交替發作,呈現肢體抽掣、伸縮不已之狀,古醫籍多與「痙病」「搐搦」等症互參。
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提出「肝主筋」「風性主動」,瘈瘲發病與肝臟關係密切。肝陰不足則筋脈失養,易化內風;或熱極生風、痰火擾神,皆可致筋脈拘縱失度。《靈樞·經脈》言「經脈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說明寒熱失衡亦能誘發此症。後世醫家如張仲景《金匱要略》歸類於痙病,金元四大家則從火、痰立論深化其機理。
臨床特徵
典型表現為手足時而屈曲拘攣、時而伸展弛緩,作止無常,伴隨肌肉跳動或局部震顫。輕者僅限單側肢體,重者可波及全身。與癇證之昏迷搐搦不同,瘈瘲患者神誌多清,屬「筋病」範疇。明代《證治準繩》區分:「瘈者筋脈急而縮,瘲者筋脈緩而伸,或縮或伸,動而不定。」
辨證分型
- 肝風內動:見肢體顫動兼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責之陰虛陽亢。
- 熱盛動風:高熱伴肢體抽搐、頸項強直,脈洪大,見於溫病極期。
- 痰瘀阻絡:發作時肢體僵直或癱軟,兼見痰鳴、舌紫暗,苔厚膩,脈滑澀。
- 氣血兩虛:抽搐無力,面色蒼白,舌淡,脈弱,多見於久病體虛者。
論治源流
《靈樞》以針灸調經為治,後世發展出滋陰息風(如羚角鉤藤湯)、清熱涼肝(如紫雪丹)、化痰通絡(如導痰湯加味)等治法。清代吳鞠通於《溫病條辨》中針對熱極動風創立大定風珠,重用介類潛陽,體現中醫「同病異治」之特色。
此症與現代醫學之肌陣攣、錐體外系病變等有部分重疊,然中醫著眼於整體氣血陰陽之調和,以臟腑經絡辨證為核心,形成獨特理論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