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病傍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病傍取
「中病傍取」為《黃帝內經》所載之重要取穴法則,意指針對身體中部(如胸腹)之病症,選取其周圍穴位進行治療。此理論源自中醫整體觀與經絡學說,強調透過調節病位周邊氣機以達治療目的,為針灸臨床重要指導原則之一。
理論源流
《靈樞·衛氣失常》論述
該篇明確提出氣機積聚部位與取穴之對應關係:
- 氣積胸中:取上部穴位(如人迎、天突、廉泉)
- 氣積腹中:取下部穴位(如足三里、氣衝)
- 上下皆滿:兼取上下穴位,並配合季脅下特定部位(約當章門穴附近)
原文載:「積於上,瀉人迎、天突、喉中;積於下,瀉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
《素問·五常政大論》補充
提出「氣反」治療原則,與「中病傍取」相互呼應:「病在中,傍取之」,強調中焦病變當以調節周邊經氣為要。
機理探析
經絡氣機調節
中醫認為「經氣」循行具「離中樞越遠,調控力越強」的特性。胸腹為臟腑所居,屬「氣機樞紐」,直接刺激臟腑所在區域恐擾亂氣機,故改採周邊穴位:
- 上取法:透過陽明經(人迎)、任脈(天突)調節上焦
- 下取法:利用足陽明胃經(三里、氣街)疏導中下焦
- 季脅取穴:章門為臟會穴,具統調肝脾之功
標本根結理論
四肢末端為「根」「本」,軀幹為「結」「標」。「中病傍取」實則結合「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思維,形成「中病周取」的立體治療模式,符合《內經》「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整體平衡觀。
臨床應用舉隅
1. 胸悶氣逆(氣積胸中)
- 取穴:人迎(瀉法)、天突(平補平瀉)
- 經絡:足陽明胃經、任脈
- 方義:人迎調節頸部氣機樞紐,天突宣通肺系
2. 脘腹脹滿(氣積腹中)
- 取穴:足三里(瀉法)、氣衝(溫針)
- 經絡:足陽明胃經
- 方義:引氣下行,配合腹部「氣街」理論
3. 痞證(上下皆滿)
- 取穴組合:上部取膻中、下部取公孫,配章門穴
- 經絡:任脈、脾經、肝經
- 方義:章門疏肝健脾,協調三焦氣化
與相關理論之聯繫
氣反原則
「中病傍取」與「氣反」(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同屬「異位調治」範疇,均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透過經絡連屬達成遠端調控。
募俞配穴法
與「中病傍取」互為補充:
- 募俞穴:直接對應臟腑(如中脘-胃募)
- 傍取法:側重周邊經氣調節(如胃病取足三里)
二者皆遵循《內經》「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治療哲學。此取穴法則不僅適用於針灸,亦為中藥歸經理論提供臨床思路,如治療中焦濕阻常配伍芳香化濕、辛開苦降之品,實為「藥物傍取」之體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