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毒

中毒為中醫學名詞,指外來毒邪侵入人體,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甚則陰陽失調而致病。其成因可分為藥物中毒食物中毒環境毒物中毒三大類,發病則有急性慢性之分。

中毒之分類與成因

  1. 藥物中毒
    中藥雖為天然之物,然部分藥材具強烈毒性,誤用或過量均可致病。例如:

    • 巴豆:性烈,峻下冷積,過量則傷脾胃,致嘔瀉不止。
    • 生川烏:含烏頭鹼,未經炮製易引發心律紊亂,甚則亡陽。
    • 斑蝥:外用可攻毒蝕瘡,內服不慎則灼傷絡脈,致血尿、腹痛。
  2. 食物中毒
    飲食不潔或誤食毒物,損傷中焦,如:

    • 酒毒:濕熱蘊結,久飲傷肝膽,致黃疸、癲狂。
    • 河豚毒:其毒素直犯神明,可致麻木、呼吸痹阻。
    • 疫畜腐肉:穢濁之氣內侵,引發霍亂吐瀉。
  3. 環境毒物中毒
    觸碰或吸入穢濁之氣,如:

    • 漆瘡:腠理不固,接觸生漆而發疹癢。
    • 汞毒:長期接觸水銀,耗傷腎精,致顫抖、昏聵。
    • 瘴氣:山嵐穢濁之氣襲人,可發為瘧痢。

中醫病機與證候

中毒之病機,多因毒物直中三焦,阻滯氣機,或化熱化火,耗傷津血。

  • 急中毒:發病驟急,可見面青唇紫、嘔逆昏厥,甚則陰陽離決。
  • 慢中毒:毒邪潛伏,漸漸耗損正氣,如鉛汞積累,致虚羸、筋攣。

中醫辨證時,須察毒物屬性(寒熱燥濕)與所傷臟腑(如酒毒先犯肝膽,烏頭多損心陽),並依「解毒化濁」「扶正托毒」等法調治。古籍《諸病源候論》亦載有「毒蟲傷」「飲食中毒」等專論,反映中醫對毒邪致病之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