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毒氣吐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毒氣吐下
病證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指小兒因服用藥物不當,導致毒性內攻,引發劇烈吐瀉,並伴隨煩躁、氣機紊亂、體力匱乏等症狀。《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進一步闡述:「小兒脾胃怯弱,臟腑嬌嫩,氣血未充,若藥性峻烈或毒副作用過甚,則難以承受藥毒之攻伐,遂見煩躁悶亂、口舌麻木,甚則吐利不止,或伴嘔血之症。」
病機分析:
小兒形體未充,臟腑柔嫩,其「易虛易實」之生理特點,使得藥毒易傷及中焦脾胃,擾亂氣機升降。胃氣上逆則嘔吐,脾失健運則泄瀉,毒邪內蘊化熱,上擾神明,故見煩躁不寧。若毒熱灼傷脈絡,則可能導致嘔血或便血。
中醫辨治要點:
- 毒邪內蘊,脾胃受損:症見吐瀉交作、脘腹悶脹,宜清解藥毒、和胃降逆,可選用黃連解毒湯加減,佐以半夏、竹茹等止嘔之品。
- 氣陰兩傷:若吐利過甚,耗氣傷津,出現神疲乏力、口乾舌燥,可配伍生脈散益氣生津。
- 熱毒熾盛,迫血妄行:見嘔血、便血者,需涼血止血,可酌加生地黃、丹皮、白茅根等。
中醫強調「中病即止」,尤其小兒用藥須審慎,避免過量或久服,以防藥毒蓄積為患。歷代醫家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亦指出,小兒用藥需「量輕味薄」,以適應其稚陰稚陽之體。此證反映中醫對藥毒致病的深刻認識,亦凸顯小兒用藥之特殊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