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毒性痢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毒性痢疾(中醫稱「疫毒痢」或「暴痢」)為西醫病名,屬中醫溫病範疇,乃由疫癘毒邪夾濕熱之氣,從口鼻或飲食直傷腸胃所致。其病勢兇險,多發於夏秋濕熱交蒸之時,小兒形氣未充,尤易罹患,臨床以驟發高熱、神昏驚厥、下痢腥臭或無便為特徵。

病因病機

  1. 疫毒侵襲:此病主因暑濕疫毒之邪乘人正氣不足時內侵,直中腸胃。邪毒化熱化火,燔灼氣血,甚則內竄心包。
  2. 濕熱蘊結:毒邪與濕熱相搏,壅滯腸道,致氣血凝滯,腐敗化膿,故見痢下膿血;若毒熱熾盛,反致氣機閉塞,可見「閉而不瀉」之無便證。
  3. 陰陽逆亂:熱極生風則驚厥,毒陷心營則神昏;若正不勝邪,可驟見陽氣暴脫之危候。

證型辨治

1. 毒熱熾盛(閉證)

  • 主證:壯熱煩渴、面赤氣粗、神昏譫語、抽搐不止、下痢膿血或燥結無便、舌紅絳苔黃燥、脈洪數。
  •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醒神。
  • 方藥
    • 主方用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合犀角地黃湯(水牛角代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加減安宮牛黃丸開竅。
    • 若腑實便秘,佐以大承氣湯通腑泄熱。

2. 內閉外脫(脫證)

  • 主證:驟然面色蒼白或青灰、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淺促、神志朦朧、脈微欲絕。
  • 治法:回陽固脫、開閉醒神。
  • 方藥
    • 急投參附湯(人參、附子)峻補元陽,送服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以開閉;
    • 繼用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溫裏回陽;
    • 待陽回症穩,再轉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清解餘毒。

調治要點

  • 針灸急救:閉證可刺人中、十宣放血;脫證灸關元、神闕。
  • 後期調養:邪退後需益氣養陰,如生脈散芍藥湯,防濕熱留滯。

此病傳變迅疾,中醫強調「急則治標」,閉脫並見時尤需辨明標本緩急,方可挽回生機。歷代醫家如吳又可《溫疫論》所述「戾氣致病」與此類疫痢機理相通,可供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