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瀆之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瀆之腑
中瀆之腑乃中醫學中對三焦之別稱,出自《靈樞·本輸》:「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此一命名形象地揭示了三焦在人體生理功能中的核心作用與特性。
詞義解析
「中瀆」一詞中,「中」指人體中部,「瀆」本義為溝渠、水道,引申為疏通之意。故「中瀆之腑」意指三焦具有類似溝渠的疏通功能,為人體內氣血津液運行的重要通道系統。
三焦之生理功能
三焦作為中瀆之腑,在中醫藏象理論中擔負多重生理功能:
- 水道通調:為全身水液代謝之主要通道,《黃帝內經》稱其「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氣化功能協調,則水液得以正常輸布與排泄。
- 氣機樞紐:為原氣運行之道路,主持諸氣,總司人體氣化功能。上焦如霧,主宣發;中焦如漚,主運化;下焦如瀆,主分別清濁。
- 穀道貫通:作為傳化之腑,參與水穀精微的消化、吸收與輸布過程,與脾胃共同完成飲食物的代謝轉化。
- 部位劃分:三焦雖為一體,然依其在人體之位置與功能差異,又區分為上焦(心肺所居)、中焦(脾胃所居)及下焦(肝腎膀胱大腸所居)。
三焦特性與形質
歷代醫家對三焦之形質爭議頗多,主要觀點有二:
- 有名無形說:以《難經》為代表,認為三焦乃功能概念,非實質器官。
- 有名有形說:明清醫家多主張三焦包含多種組織結構,如膜原、腠理等。
然無論形質之爭為何,其中瀆之腑的功能特性均為各家所公認,強調其在人體內溝通上下、貫徹內外的特殊作用。
臨床意義
三焦功能失常可表現為多種病證:
- 上焦失宣:多見胸悶、咳嗽、氣短等症。
- 中焦失運:常見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
- 下焦失司:易現癃閉、淋證、水腫等症。
治療上,針對三焦病變常采用宣通三焦之法,如溫病學派之三焦辨證體系,即為臨床重要治療指導原則。
中瀆之腑的理論不僅體現中醫學對人體整體觀的認識,更展現古人以自然現象類比人體功能的獨特思維方式。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