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惡霍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惡霍亂

中惡霍亂為中醫病名,指因感觸污穢毒氣或外邪侵襲,導致體內正氣驟亂、氣機逆亂而發之霍亂證候。此病首見於《聖濟總錄·霍亂門》,其病因與尋常霍亂不同,多由山嵐瘴氣、腐敗穢濁之氣,或飲食不潔之物,穢毒直中胃腸,致使中焦氣機閉塞,升降失常。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病關鍵在於「穢毒內干,正氣暴亂」。外感穢濁毒邪,從口鼻或肌表侵入,閉阻氣道,擾亂脾胃升降之職。胃氣不降則嘔吐,脾氣不升則瀉利;氣機壅滯則心腹卒痛,穢毒蒙蔽清竅則煩悶躁擾,甚者神識昏昧,如《聖濟總錄》所言「靡所知識」,呈現類似中惡(邪祟衝心)之狀。其病勢急驟,屬中醫「暴吐暴瀉」之危急證候。

臨床表現

  • 主症:突發心腹絞痛,吐瀉交作,吐物酸腐,瀉下穢濁,或夾黏液。
  • 兼症:胸膈痞滿、煩躁悶亂,甚則神昏譫語、四肢厥冷。
  • 舌脈特徵:舌苔厚膩濁腐,脈象多沉伏或弦緊,反映氣機閉阻、穢毒內蘊之象。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辟穢解毒、調氣暢中」為原則,選方多為辛香開竄、化濁逐邪之品:

  1. 十香丸(《聖濟總錄》):集多種香藥如沈香、丁香、安息香等,重在行氣辟穢,開郁通閉,適用於穢毒壅滯、氣機窒塞者。
  2. 丹砂丸:以朱砂為君,佐以麝香、雄黃等,功專解毒鎮驚,針對穢毒攻心、神識昏蒙之重症。
  3. 桃枝湯:取桃枝苦平解毒之性,配伍藿香、厚朴等化濕和中,適用於穢濁偏盛、吐利並作者。

延伸辨證
古代醫家將此病歸於「霍亂門」,但與暑濕霍亂、寒濕霍亂有別。明代《證治準繩》進一步區分「中惡」與「霍亂」之異同,指出此證「邪自外入,亂於腸胃」,若兼見肢冷脈伏,可佐以艾灸關元、氣海等穴,溫通以助藥力。另有醫家主張配合「搐鼻法」通竅醒神,如《醫方集解》提及以藿香、蒼朮等藥燃熏,以辟穢解毒。

此證屬中醫急症範疇,其辨治體現中醫「天人相應」思想,強調環境穢毒與人體正氣互動之影響,方藥組方亦反映「以香治穢」的傳統理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