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發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發背

病名,屬癰疽之一,特指發於背部正中之筋縮穴處的瘡瘍。此名首見於明代《瘡瘍經驗全書》卷四,又名對心疽,為外科常見病症。

病因病機

中發背多因心火熾盛,熱毒內蘊,聚結於背部中段所致。中醫理論中,背為陽經所行,尤以督脈貫穿脊柱,而筋縮穴屬督脈要穴,主司筋脈收引。若情志鬱結、飲食辛熱,或外感邪毒,皆可導致氣血壅滯,化火成毒,發為癰疽。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紅腫焮熱,疼痛劇烈,漸至膿頭顯露,形若蜂巢;重症者伴隨寒熱交作、口渴煩躁、便秘溺赤等全身症狀。其發展可分為初起、成膿、潰後三期,與一般有頭疽病程相似。

證治參考

治法以瀉火解毒為主,配合活血透膿。內服方選黃連解毒湯加減,或仙方活命飲;外治則依病程階段,初起宜清熱消散,成膿後需切開排膿,潰後則祛腐生肌。需辨明陰陽虛實,若屬陰證者,當溫補託毒,慎用寒涼。

古籍論述

《瘡瘍經驗全書》強調:「對心疽者,毒由心發,其勢猛峻。」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載:「心火妄動,結聚成疽。」可見此病與心經熱毒關係密切,歷代醫家均重視清心瀉火之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