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中風,又名卒中[1],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2],言語蹇澀的病證。中風病因,歷代醫書論述不同。北宋前大多宗《靈樞》、《素問》作外風論治。金元時期劉河間謂中風非外中於風,乃因將息失宜,心火[3]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李東垣以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朱丹溪謂中風大率主血虛[4]有痰。王安道則謂劉、李、朱三說是以類中風[5]之病視為中風立論,不知因於風者,為真中風;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為類中風而非中風。

中風辨證,分中絡[6]中經中腑中臟。《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臟,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在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猝然昏僕,不省人事者,又閉證脫證之分。本病可見於腦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腦病等。參見真中風、類中風等條。

中風,在中醫古籍中有多種解釋。《靈樞.邪氣臟府病形》中記載:「中風者,風氣中於臟腑也。」也就是說,中風是指風邪侵犯人體臟腑所引起的疾病。《素問.風論》中記載:「風者,百病之長也。」也就是說,風邪是百病之首,是引起各種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風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邪、內傷臟腑、情志失調等。外感風邪是指風邪侵犯人體所引起的中風,內傷臟腑是指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中風,情志失調是指情緒波動過大所引起的中風。

中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眩暈嘔吐、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失語等。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中風可分為卒中、中經、中腑、中臟等。

卒中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蹇澀的病證。中經是指風邪侵犯經絡所引起的中風,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眩暈、嘔吐、肢體麻木等。中腑是指風邪侵犯腑臟所引起的中風,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嘔吐等。中臟是指風邪侵犯臟腑所引起的中風,臨床表現主要有心悸胸悶、氣短等。

中風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原則。外感風邪者,可用辛溫解表祛風散寒之法治療;內傷臟腑者,可用補益肝腎、健脾益氣之法治療;情志失調者,可用疏肝解鬱、調理脾胃之法治療。

中風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避免熬夜,注意勞逸結合。
  2.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過大。
  4. 注意飲食調理,多吃新鮮蔬果,少吃油膩辛辣食物。
  5.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中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中風的預防和治療。

參考資訊


  1. 脑卒中(疾病)_百度百科

  2. 半身不遂的护理-百度经验

  3. 心火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4. 引起血虛的原因為何? 如何補血、養血? 中醫分享調理方式|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5. 類中風 - 百度百科

  6. 中絡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