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風
病名
中風,出自《靈樞·邪氣臟府病形》,又稱「卒中」,是一種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言語蹇澀等症狀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其病因與機理在中醫學說中經歷了多次演變與補充。
病因發展
- 外風學說:北宋以前,醫家多遵循《黃帝內經》理論,認為中風是因外感風邪侵襲經絡、臟腑所致,治療上以祛風為主。
- 內因學說(金元時期):
- 劉河間(劉完素)提出「心火暴甚,腎水虛衰」的觀點,認為中風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衡,火熱內盛而發。
- 李東垣則強調「本氣自病」,認為元氣虧虛、脾胃損傷為中風主因,與外風無直接關係。
- 朱丹溪主張「血虛痰盛」,認為痰濕瘀阻與陰血不足是關鍵因素。
- 真中風與類中風之辨:明代王安道進一步區分,將外風所致者稱為「真中風」,而因火、氣、痰、虛等內因引起者歸為「類中風」,兩者病機與治法迥異。
辨證分型
中風根據邪氣侵入的深淺與臨床表現,可分為:
- 中絡:邪淺病輕,僅見肌膚麻木或輕微口眼歪斜。
- 中經:經絡受損,可見半身不遂,但神志尚清。
- 中腑:病邪深入,神志昏蒙,不識人事。
- 中臟:最為危重,臟腑功能失調,可見舌強不語、口吐涎沫等。
此外,猝然昏仆者須分「閉證」與「脫證」:
- 閉證:屬實證,症見牙關緊閉、面赤氣粗、痰涎壅盛,多因風火痰瘀閉阻心神。
- 脫證:屬虛證,症見目合口開、手撒遺尿、氣息微弱,為元氣敗脫之象。
相關病證
中風可見於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如腦梗塞、腦出血)及中毒性腦病等。需與「太陽中風」(《傷寒論》中外感風邪所致的表虛證,症見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相鑑別。
延伸理論
後世醫家進一步補充中風的病理因素,如:
- 瘀血阻絡:清代王清任重視氣血瘀滯,創立「補陽還五湯」以益氣活血通絡。
- 肝陽上亢:近代認為陰虛陽亢、肝風內動亦是中風重要病機,治宜平肝潛陽。
中風的治療需依具體證型施以祛風、化痰、活血、息風、扶正等法,並結合針灸、推拿等外治手段。相關細分證治可參考「真中風」、「類中風」等條目。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