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風不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風不隨

病證名,指小兒因感受風邪而導致四肢運動功能障礙的病症,屬中風證候之一。其病機在於風邪侵襲肢節,客留筋脈,致使氣血運行失調,筋脈失養。根據風邪所夾雜的寒熱屬性不同,其臨床表現亦有所差異:若風邪挾寒,則筋脈拘急攣痛;若風邪挾熱,則肢體弛緩無力,活動不遂。

本病多見於小兒,與現代醫學所述之「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或「格林-巴利綜合徵」等神經系統疾病有相似之處。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腠理疏鬆,易受外邪侵襲。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一旦乘虛侵入經絡,即可導致氣血痹阻,筋脈失於濡潤,從而引發運動障礙。

辨證論治

  1. 風寒痹阻:症見四肢拘攣疼痛、屈伸不利,或伴有惡寒、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祛風散寒、舒筋活絡,可用 小續命湯 加減,酌加桂枝、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之品。
  2. 風熱壅滯:症見肢體緩縱無力、麻木不仁,或兼有發熱、口渴、舌紅、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通絡和營,可在 小續命湯 基礎上酌加石膏、知母、桑枝等清熱透邪之藥。
  3. 氣血兩虛:若病程遷延,症見肢體萎軟無力、面色少華、舌淡脈細者,則宜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可選用 黃芪桂枝五物湯補陽還五湯 加減。

中醫理論延伸

  • 經絡學說:風邪侵襲,多首犯太陽經,繼而深入少陽、陽明,導致三陽經氣不利,影響筋脈功能。
  • 臟腑聯繫:肝主筋,腎主骨,若風邪久留,耗傷肝腎陰血,可進一步加劇肢體痿廢,此時需兼顧滋補肝腎。

此病症的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結合患者體質,靈活用藥,以達疏風通絡、調和氣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