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風不語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風不語穴,屬經外奇穴,《肘後備急方》載:「治卒中急風,悶亂欲死方……不能語者,灸第二槌或第五槌上五十壯。」後世《經穴治療學》將此穴收錄為正統經外奇穴。該穴位於後正中線上,取第二胸椎及第五胸椎棘突高點處,共計兩穴,左右對稱。

從中醫經絡理論析之,中風不語穴恰處督脈循行之路。督脈者,總督一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其氣通行頭項背脊,與腦髓相通。第二胸椎處近肺俞,第五胸椎旁厥陰俞,二穴與心肺氣機密切相關。卒中風證,多因風火痰瘀阻滯經絡,上蒙清竅,致舌本強硬,言語蹇澀。灸此二穴,可振奮督陽,通調臟腑,開竅啟閉。

臨床施治,多用艾炷灸法,壯數宜三至五壯;或以艾條溫和灸,施五至十分鐘為度。若兼見痰熱上擾,可配合豐隆、內庭以滌痰開竅;若屬氣虛血瘀,則加灸足三里、膈俞以益氣活血。此穴之用,旨在通督醒神,調和氣血,俾使臟腑之氣上承舌本,則語言自利。

此穴命名,直指其主治中風失語之效,體現中醫「以效命穴」之傳統。其取穴之法,遵循「以痛為腧」原則,於胸椎棘突高點處取之,正合「陽病治陽」之旨。近代針灸醫家臨證發現,凡風痰阻絡之失語,灸此穴多有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