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風惡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風惡證
中風惡證為中風病之危重證候,以五臟氣絕為主要特徵,屬脫證範疇。其名首見於《世醫得效方·風科》,列舉五症:口開、遺尿、手撒、眼合、鼻鼾,分別對應五臟真元衰敗之象,乃中風病預後極差之兆。
五症臟腑病機析義
- 口開(心氣絕)
謂「口如魚喙,氣出不返」,乃心陽暴脫之徵。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閉絕則神機化滅,舌體失攝而口開不閉。《靈樞·經脈》云:「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此症常伴面色蒼白、汗出如油,屬神明散亂之危候。 - 遺尿(腎氣絕)
腎司二便,為封藏之本。腎氣絕則下元不固,膀胱失約而小便自遺。《素問·脈要精微論》言:「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若兼見四肢厥逆、脈沉微欲絕,乃真陽敗竭,如燈將滅而暴明。 - 手撒(脾氣絕)
脾主肌肉四肢,脾氣絕則四肢懈惰不收。《難經·二十四難》謂:「肌肉不滑澤,肉滿則唇反。」患者手撒肢冷,伴見口角流涎、大便失禁,此係中氣衰敗,升降之機廢弛。 - 眼合(肝氣絕)
肝開竅於目,肝氣絕則目系縱弛而瞼垂不開。《內經》稱「睛不轉者,神先死」,凡中風驟見雙目緊閉難瞑,多因肝血不能上榮目系,常與抽搐並見,屬風陽內動之極。 - 鼻鼾(肺氣絕)
肺主氣司呼吸,肺氣絕則痰阻息道,鼾聲如雷。《醫宗金鑒》云:「肺絕則鼻張而息粗。」此因宗氣衰微,痰涎壅塞氣道,多伴見呼吸淺促、喉中漉漉有聲。
證候演變與診治要點
五絕諸症雖分屬五臟,然臨床多相兼為患。元代危亦林強調:「五證中才見一證,猶當審余證以救療。」如中風初起常見眼合,乃肝風內閉;痰熱熾盛者多見鼻鼾,屬肺氣壅滯。若「遺尿口開俱見」,則心腎兩臟同敗,屬「陰陽離決」之死候。
歷代醫家對中風惡證的論治,首辨閉脫。《醫學心悟》提出:「閉證宜開,脫證宜固。」對五絕之證,急當大劑參附、三生飲等回陽固脫,佐以龍牡、五味子斂攝浮越之陽。然需注意,痰熱內閉者雖見口噤目合,實屬閉證,切忌誤補,當以至寶丹、羚角鉤藤湯開竅熄風。
此證預後險惡,然醫者當「察神氣有無,望色澤榮枯」,若脈象乍疏乍數、瞳神散大者,乃臟真告竭;若趺陽脈尚存、爪甲青紫漸退,猶可力挽。明代張景岳言:「真陰既虧,雖有良工,弗能為已。」強調平素調攝五臟陰陽,實為防微杜漸之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