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風絕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風絕證
中風絕證,又稱「中風惡證」,首見於元代醫家危亦林所著之《世醫得效方》。此證乃中風之極危重症候,意指患者五臟之氣將絕,臟腑功能嚴重衰敗,呈現脫證之象,預後極差。
五絕之象
中風絕證之臨床表現,可歸結為「五絕」:
-
眼合為肝絕
- 目為肝之外竅,肝主筋,司藏血。若肝氣耗竭,則目失所養,眼瞼閉合無力,甚或瞳神散大無光,此乃肝絕之徵。
-
口開為心絕
- 心主神明,開竅於舌。若心氣渙散,則口唇無力閉合,甚或涎唾外流,兼見神志昏憒,此為心絕之兆。
-
手撒為脾絕
- 脾主四肢肌肉,統攝氣血。若脾氣衰敗,則四肢弛緩無力,手掌不能握固,呈現「撒手」狀,此乃脾絕之象。
-
鼻鼾為肺絕
- 肺主呼吸,為氣之主。若肺氣欲絕,則呼吸微弱,氣息不續,鼻鼾聲低微或斷續,甚或呼吸停滯,此為肺絕之候。
-
遺尿為腎絕
- 腎主封藏,司二便之開闔。若腎氣將絕,則不能固攝膀胱,尿液自遺,甚或大、小便俱失禁,此乃腎絕之證。
病機探析
此證多源於中風之脫證,五臟氣血衰竭,陰陽離決。風痰瘀血阻塞經絡,久則傷及臟腑根本,導致元氣虛脫。患者多呈現面白肢冷、汗出如珠、脈微欲絕等危象。
治療與預後
古籍記載,若五絕俱現,多屬「臟氣已絕」,治療極為棘手,預後不良。歷代醫家認為,此證宜急用大劑參附湯、獨參湯等回陽固脫之劑,或配合灸法以救垂絕之陽。然終須視患者體質、病勢深淺而定,未必盡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