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風七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風七穴

起源與定義

中風七穴乃古代醫家治療中風病症之七處經驗效穴,首見於北宋《太平聖惠方》,為歷代針灸醫家臨床實踐之結晶。此七穴組合體現中醫"陽氣為主"與"循經取穴"之治療理念,針對中風後常見之半身不遂、言語蹇澀等症狀,通過特定穴位配伍以達到疏風通絡、調和氣血之效。

兩種主要記載

《太平聖惠方》七穴組合

  1. 百會穴
    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點處,屬督脈要穴。中醫理論認為其為"三陽五會"之所,能升舉陽氣、醒腦開竅,為治療中風昏厥之首要穴位。
  2. 耳前發際
    此處約當頷厭穴(足少陽膽經)與懸顱穴之間,具有平息肝風、清利頭目之功,專治中風所致頭面症狀。
  3. 肩井穴
    屬足少陽膽經,位於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此穴為膽經與陽維脈之會,能疏通肩背上部經氣,化解風邪壅滯。
  4. 風市穴
    位於大腿外側中線,直立垂手時中指尖所指處。屬足少陽膽經,為祛風要穴,主治下肢痿痹不遂。
  5. 足三里穴
    膝下三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屬足陽明胃經合穴,具有強健脾胃、補益氣血之效,為治痿證首選。
  6. 絕骨穴
    懸鐘穴,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屬足少陽膽經,為八會穴之髓會,專治髓海不足所致肢體萎弱。
  7. 曲池穴
    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屬手陽明大腸經合穴,能疏風清熱、通調上肢經絡。

《針灸資生經》七穴變方

  1. 風池穴
    位於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處。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長於祛風醒腦。
  2. 大椎穴
    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穴,具振奮陽氣、解表祛風之效。
  3. 肩井穴
    同前所述。
  4. 間使穴
    腕橫紋上三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屬手厥陰心包經經穴,可寧心安神、疏通氣機。
  5. 曲池穴
    同前所述。
  6. 足三里穴
    同前所述。
  7. 百會穴
    同前所述。

理論機理

此七穴配伍體現中醫多層次治療思想:

  1. 陽經為主:多取手足陽明、少陽經穴,因陽經主一身之表,中風多見陽氣鬱閉。
  2. 上下相配:兼取頭部(百會、風池)、上肢(曲池、肩井)、下肢(風市、足三里)穴位,形成整體調節。
  3. 標本兼治:既有急救開竅之百會,又有調理根本之足三里,標本同治。

施術特色

古代主張採用"對側取穴"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配合艾灸三壯之法。此源於《內經》"巨刺"理論,認為經氣左右互通,對側刺激可促進經脈氣血平衡。七穴同用形成協同效應,較單穴治療更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