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風脫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風脫證

中風脫證為中風病症之重危證型,首見於明代醫家李中梓所著《醫宗必讀》。此證以五臟精氣驟然外脫為主要病機,屬陽氣暴脫、陰竭於內之危候。

臨床表現

脫證多發於中風昏仆之際,其核心症狀為五臟絕候:

  • 口開(心絕):口唇弛緩不收,主心氣渙散。
  • 手撒(脾絕):四肢鬆軟無力,為脾主肌肉之功能喪失。
  • 眼合(肝絕):雙目緊閉難開,因肝血不能上注於目。
  • 遺尿(腎絕):小便失禁,為腎氣不固、下元潰敗之象。
  • 聲如鼾(肺絕):呼吸微弱伴痰鳴,乃肺氣衰微、宗氣外泄。

此外,若見以下症狀,亦屬脫證危兆:

  • 吐沫:口吐涎沫不止,提示脾腎陽虛,津液不攝。
  • 直視:目睛呆定無神,為肝風內動、元神失養。
  • 肉脫:肌肉塌陷如削,主氣血驟脫、形骸失充。
  • 筋骨痛:肢體拘急劇痛,乃真陰枯涸、筋脈失濡。
  • 發直:頭髮枯豎無澤,因精血不能上榮。
  • 搖頭上竄:頭部不自主搖動或後仰,屬虛陽浮越、風動於上。
  • 面赤如妝:顴部泛紅如塗脂,為陰不斂陽、虛陽外越之「戴陽」證。
  • 汗出如珠:冷汗淋漓而黏滯,此乃亡陽之兆,氣隨津脫。

病機與治法

脫證病位涉及五臟,以元氣敗脫、陰陽離決為根本。臨證需急固其元氣,峻補陽氣以斂陰固脫,傳統方選參附湯(人參、附子)大補元氣、回陽救逆。若兼見陰液耗竭,可酌加龍骨、牡蠣潛陽斂汗,或配合生脈散益氣生津。

古籍如《景岳全書》強調:「脫證非風」,此證雖見於中風,實非外風所致,而屬內傷虛損之極,故治法迥異於中風閉證(如安宮牛黃丸開竅),需嚴辨虛實,不可誤施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