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彈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彈法
針刺輔助手法之彈法
彈法為中醫針刺重要輔助手法,源於《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記載:「彈而怒之」,此為最早關於彈法的文字記載,指在針刺前以手指彈動皮膚,使經氣充盈、血脈怒張之手法。
後世醫家對此手法有所發展,主要應用於進針後操作。《針經指南》明確指出:「彈者,凡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此處強調彈法在補法中的應用,通過輕彈針柄促進經氣運行。
明代《針灸問對》對彈法有更詳細論述:「如氣不行,將針輕輕彈之,使氣速行,用大指彈之,象左,補也;用次指彈之象右,瀉也,每穴各彈七下。」此說明彈法不僅能催氣,還可根據使用手指不同而分補瀉:拇指彈為補法,食指彈為瀉法,且每穴通常彈七次。
推拿手法之彈法
彈法亦為傳統推拿重要手法,首見於《靈樞·刺節真邪》。其操作要領為:醫者以拇指或中指指腹壓住食指指甲,蓄力後將食指迅速彈出,擊打治療部位或穴位。
此手法具有以下特點:
- 動作要求快而有力,彈擊時指端應迅速接觸並離開體表
- 力度需根據患者體質、病情及部位調整,一般以局部微紅為度
- 常用於頭面、四肢等肌肉較薄部位
彈法之作用機理
從中醫理論分析,彈法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針刺彈法:
- 震動針體以激發經氣
- 調節氣血運行方向(補瀉)
- 疏通局部經絡氣機
推拿彈法:
- 開泄腠理,發散外邪
- 通絡止痛,解除攣急
- 醒腦開竅(用於頭部時)
現代研究顯示,彈法產生的機械振動可刺激皮下感受器,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影響局部微循環,並可能激發內源性鎮痛物質釋放。
臨床應用
彈法在中醫臨床主要用於以下情況:
針刺彈法適應症:
- 得氣遲緩或不得氣者
- 氣滯血瘀型病症
- 虛證需補法時(配合其他補法)
推拿彈法適應症:
- 頭痛、眩暈
- 肢體麻木
- 肌肉緊張或痙攣
- 某些五官科疾病(如鼻塞)
歷代醫家對彈法操作有不同見解,如《金針賦》強調彈法應「輕而徐」,而《醫學入門》則主張「重而疾」,此差異反映彈法需根據具體病症靈活運用之特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