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腑
中腑為中風證候類型之一,首載於《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風論》,與《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所述「邪入於腑」相類,亦稱「風中腑」。此證屬外邪內犯腑臟,病位較淺於中臟,然較中絡、中經為重,乃風痰瘀血閉阻腑絡所致。

病因病機

中腑多因正氣內虛,風火痰瘀等邪乘虛內襲,尤以肝陽化風、痰熱內擾為常見。風邪上擾清竅,腑氣不通,經脈失養,故見猝然仆倒、神昏不語。醒後因經絡氣血逆亂,營衛失和,遂現半身不遂之症。

臨床表現

  • 主症:突然昏仆,移時甦醒,醒後可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伴言語謇澀。
  • 兼證:腑氣不通則見二便閉結或失禁;痰熱內壅者多見喉中痰鳴、面赤氣粗;若兼肝陽上亢,則頭痛眩暈、脈弦而勁。
  • 舌脈:舌質多暗紅或絳,苔黃膩或白厚;脈象常見弦滑、沉實或澀滯。

證候鑑別

與中臟相較,中腑神昏較淺,甦醒後多無遺留神志障礙;與中絡、中經之差異,在於後者無昏仆,僅見肌膚不仁或肢體偏廢。中腑病位在腑,常涉胃、大腸、小腸等,故腑實證候顯著。

治法方藥

以通腑泄熱、化痰熄風為大法:

  • 腑實痰熱證:選用星蒌承氣湯(瓜蔞、膽南星、大黃等)以滌痰通腑。
  • 風火上擾證:羚角鉤藤湯加減,佐以石決明、梔子清肝降火。
  • 氣虛血瘀證: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佐大黃、枳實通下。

中腑之辨治重視「通腑」以啟閉開竅,蓋六腑以通為用,邪去則氣血自調,此即《內經》「通則不痛」之理。然臨證須詳辨虛實,防過下傷正。歷代醫家如劉完素倡「熱鬱玄府」之說,更深化風火痰瘀與腑絡閉阻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