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管

別名與出處
中管為經穴別名,首見於《脈經》,所指即為中脘穴。《脈經》為西晉王叔和所著,為中醫脈學經典之一,其中記載中管為中脘之別稱,後世醫籍多沿用此說。

穴位定位與歸經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上腹部,具體取穴法如下:

  • 體表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以同身寸為準)。
  • 解剖標誌: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中點,或臍與胸骨下端(鳩尾穴)連線的上1/4與下3/4交界處。

穴位特性與功能
中脘為胃之募穴,亦為八會穴之腑會(六腑之氣匯聚之處),是調理脾胃疾病的要穴。其功能特性如下:

  1. 健脾和胃: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食慾不振等脾胃失和證。
  2. 降逆利水:可緩解因胃氣上逆所致之噯氣、反酸,亦能輔治水濕停聚之腫滿。
  3. 安神定志:透過調理中焦氣機,間接影響心神,改善失眠、煩躁等症。

臨床應用

  • 配伍運用
    • 足三里(胃經合穴)加強健脾消滯之效。
    • 內關(心包經絡穴)以降逆止嘔。
    • 公孫(脾經絡穴,八脈交會穴)調理胃心胸疾患。
  • 針灸操作
    • 直刺0.5~1寸,針感以局部酸脹或向四周擴散為宜。
    • 艾灸常用於虛寒性胃病,溫和灸或隔薑灸均可。

理論背景
中脘(中管)位於中焦,為後天之本氣機樞紐。按《黃帝內經》所述:「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故刺激此穴可調動全身氣血。此外,其作為腑會,與膽、小腸、大腸、三焦、膀胱等腑臟功能密切相關,臨床亦用於膽鬱痰擾或腸腑不通之症。

文獻佐證
除《脈經》外,《針灸甲乙經》載:「中脘,一名太倉,胃募也」,《醫宗金鑒》亦強調其「主治脾家一切疾患」。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效用論述一致,沿用至今。

(全文聚焦中醫學理與實踐,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或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