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彈撥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彈撥法

彈撥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屬「撥法」的具體操作形式,其特點在於以指腹或拇指側緣深按於治療部位,施加垂直於肌纖維或經絡走向的彈撥力道,以達到鬆解粘連、疏通經絡之效。此法廣泛應用於筋傷、痹證及經絡氣血瘀滯之症,以下分述其技術要領與中醫理論基礎。

操作要領

  1. 定位精準:施術前須觸診辨明筋結、條索狀病變或經絡穴位反應點,常見於肩頸、腰背及四肢肌腱附著處。
  2. 垂直施力:以拇指指腹或橈側偏鋒按壓至深層組織,力度需透達筋脈,再橫向來回撥動,動作幅度宜小,頻率均勻。
  3. 剛柔相濟:手法需兼具「深透性」與「彈性」,如琴弦撥動,避免生硬刮擦,以免損傷皮肉。

中醫理論依據

彈撥法直接作用於「經筋」層面,符合《黃帝內經》「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之原理。其機理可分三方面:

  1. 行氣活血:通過機械刺激激發經氣,破除局部「氣滯血瘀」,改善《醫宗金鑒》所述「筋強筋縮」之病態。
  2. 鬆解拘急:針對「筋出槽」「骨錯縫」等軟組織位移,可恢復筋絡正常排列,緩解「不通則痛」。
  3. 調理經絡:循經彈撥特定穴位(如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能間接調節臟腑功能,體現「外治內效」思想。

臨床應用

  • 痹證:針對風寒濕邪侵襲所致肩周炎、腰肌勞損,彈撥阿是穴配合委中、承山等穴,助祛邪通絡。
  • 傷筋: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於結節間溝處彈撥以分解粘連。
  • 內科雜病:透過背部俞穴彈撥調節脾胃虛弱或肝氣鬱結,如脾俞、肝俞等。

此手法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輕重調整力度,傳統中醫視其為「以通為用」的具體實踐,兼具診斷與治療雙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