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寒
中寒為中醫學之名詞,其意有二,一為寒邪直中臟腑,二為寒毒侵犯人體所致之病症。此病多因陽氣虛弱,寒邪乘虛內侵,或外感寒毒,直中三陰經,導致陰寒內盛,臟腑失溫。
一、寒中(類中風)
此證見於《證治要訣·諸中門》,又稱「寒中」,屬類中風之一。患者因寒毒所中,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或四肢戰慄顫抖;亦有惡寒發熱,或突見眩暈,身無汗出者。此因寒邪鬱閉腠理,陽氣不得宣通,故見此證。
二、寒邪直中三陰
《症因脈治》卷一云,若其人真陽素虛,陰寒內盛,外寒侵襲,則直中三陰(太陰、少陰、厥陰),成中寒重症。其證可見:
- 惡寒身蜷,手足厥冷
- 遍身疼痛,面色慘白如刀刮
- 口吐冷涎,下利清穀
- 無熱、不渴,小便清長
此乃陽氣衰微,陰寒內肆,治宜急溫其陽,散其寒邪。
治法
中寒之證,當以溫陽散寒為主:
- 麻黃附子甘草湯:適用寒邪在表兼少陰陽虛,微發其汗而不傷正。
- 附子湯:溫補少陰,祛寒止痛,適治手足寒、骨節痛。
- 白通湯:通陽破陰,治陰盛格陽之下利、脈微。
- 四逆湯:回陽救逆,治四肢厥冷、下利清穀、脈微欲絕。
中寒之證,輕者僅見表寒束縛,重者則陽氣衰敗,需辨明寒邪所在層次,隨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