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寒便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寒便血
中寒便血,屬中醫病證名,指因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導致脾失統血之權而引發的大便下血症候。其病機多與寒邪內侵或飲食生冷相關,寒凝脈絡,血行不暢,溢於腸道所致。
病因病機
- 陽虛中寒:素體脾陽虛弱,或久病傷陽,中焦失於溫煦,氣血生化不足,脈絡失於固攝。
- 飲食傷中:過食生冷,或冷飲無度,寒邪直中脾胃,血遇寒則凝澀,不循常道而下溢。
- 寒凝血滯:寒性收引,血脈拘急,氣血運行不暢,瘀滯於腸絡,迫血妄行。
臨床表現
- 大便下血:血色晦暗,質稀或夾黏液,可伴隨腹痛綿綿,喜溫喜按。
- 寒象明顯:畏寒肢冷,神疲倦怠,面白無華,口淡不渴。
- 舌脈特徵: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或遲弱。
辨證要點
本病以虛寒證為主,需與以下證型鑒別:
- 濕熱便血:血色鮮紅,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脾不統血:便血淡紅,氣短乏力,但無明顯寒象。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溫中散寒、健脾攝血為原則,常用方劑如下:
- 附子理中湯加味:以炮薑溫中止血,酒炒黃連反佐以防溫燥太過。
- 黃土湯(《金匱要略》):伏龍肝(竈心土)溫脾止血,配伍白朮、附子、阿膠等,適用於中焦虛寒兼陰血不足者。
- 黑神散:針對寒凝血瘀,兼有腹痛拒按者,可活血止血。
- 膠艾湯(《金匱要略》):養血溫經,止血和營,適用於虛寒性出血兼血虛者。
- 熟附子丸:溫補脾腎,固攝止血,用於久病陽虛便血者。
加減運用
- 氣虛明顯:加黃耆、人參益氣攝血。
- 血虛甚者:合用當歸、白芍養血和營。
- 寒凝腹痛:加吳茱萸、小茴香散寒止痛。
此證強調標本兼治,溫陽以復脾運,固攝以止出血,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靈活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