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但欲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但欲寐

證名,指因陽氣虛衰而呈現精神昏沉、朦朧欲睡之態,為少陰病主症之一。此證首見於《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張仲景以「脈微細」與「但欲寐」並提,揭示少陰病本質為心腎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導致神失所養,故患者呈現昏沉嗜睡、意識朦朧之象。

病機與辨證
「但欲寐」之成因,主要責之於陽氣不振,陰寒內擾。少陰屬心腎,為人身根本,若陽氣虛弱,不能溫煦心神,則神志昏沉,似睡非睡。《醫學心悟》進一步闡釋:「寒邪屬陰,陰主靜,靜則多眠。」說明此證多見於直中寒邪陽氣久虛之體,與熱病昏聵(如陽明腑實之譫語躁動)有別。

鑑別要點

  1. 與「嗜臥」區別:嗜臥多因脾虛濕困或氣血不足,患者雖倦怠多眠,然神識尚清;「但欲寐」則屬陽虛陰盛,神識朦朧,呼之可應,然答非所問。
  2. 與「昏聵」區別:熱病神昏多伴高熱、煩躁;「但欲寐」無熱象,反見畏寒肢冷、脈沉微等少陰寒化之徵。

治法與方藥
既屬少陰陽虛,治當溫經回陽,首選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峻補元陽,驅散陰寒。若兼下利清穀、脈微欲絕,可予通脈四逆湯;若陽虛水泛,見心悸、小便不利,則合用真武湯溫陽利水。

相關理論延伸
「但欲寐」不僅見於外感少陰病,內傷雜病若見此症,如腎陽衰微之慢性衰竭、心陽不振之胸痹,亦當從少陰論治,蓋「陽氣者,精則養神」,陽虛則神憊,此中醫整體辨證之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