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寒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寒瀉
病證名,首見於《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此證屬中焦脾胃虛寒所致之瀉泄,臨床表現為:
- 面色淡白:氣血不榮於面,反映陽氣虛弱。
- 四肢厥冷:脾陽不振,不能溫煦四肢。
- 飲食懶進:脾胃運化失職,納穀不馨。
- 時腹疼痛:寒凝氣滯,經脈拘急,發為隱痛或冷痛,得溫稍緩。
- 大便清澈清冷:完穀不化,質稀無臭,乃寒邪直中,水穀不別。
- 小便清長色白:下焦無熱,膀胱氣化如常,故小便清利。
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外感寒邪直中脾胃,或過食生冷,損傷中陽,導致運化失常,水濕下注大腸而成瀉。其病位在脾胃,屬寒證、虛證,與「暑濕瀉」「熱瀉」等實熱證迥異。
治法與方藥
治宜溫中散寒、健脾止瀉,首選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方中乾薑溫中祛寒,人參、白朮健脾益氣,甘草調和諸藥。若寒甚者可加附子(附子理中湯),以增強溫陽之力;若兼氣滯腹脹,可加木香、砂仁行氣化濕。
鑑別要點
- 與濕熱瀉區別:後者見便下臭穢、肛門灼熱、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膩。
- 與脾虛瀉區別:脾虛瀉以長期泄瀉、食後腹脹為主,未必見明顯寒象。
中寒瀉強調中焦陽虛與寒邪內侵的交互作用,治療須標本兼顧,溫補並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