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和養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和養身
中和養身為中國傳統養生思想之核心概念,主張以中庸之道調和身心,達到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的健康狀態。此概念最早見於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強調養生貴在「中和」,無論調養形體或涵養心神,皆須避免過與不及,方能延年益壽。此思想不僅為儒家所倡導,亦與道家、佛家及中醫理論相通,成為中國古代養生學之基本原則。
中醫理論視角下的「中和」
中醫認為人體健康繫於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黃帝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即指出陰陽協調為養生之根本。「中和」的內涵在中醫體現於以下層面:
- 飲食有節
中醫強調「五穀為養,五果為助」,飲食須適量且多樣,不可偏嗜五味。過飢傷脾,過飽傷胃,故《千金要方》謂「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正合中和之道。 - 情志調攝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極皆可致病。如《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情緒失調會擾亂氣機。養神須「恬惔虛無」,保持心境平和,避免過度波動。 - 起居有常
作息應順應四時,如《內經》提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過勞耗氣,過逸滯氣,故勞逸須均衡,以「形勞而不倦」為度。 - 經絡氣血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針灸、導引等療法皆旨在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無過不及」,恢復機體自穩狀態。
儒家與中醫的融通
儒家將「中和」提升至天道層次,如《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思想深刻影響中醫,如孫思邈《千金要方》主張「抑情養性」,即融合儒家「克己」與中醫「調神」之理念。
綜觀之,「中和養身」既是養生方法,亦是生命哲學,其精髓在於動靜相宜、剛柔並濟,透過內外調和達到「陰陽自和」的理想狀態。此一智慧,至今仍是中醫養生文化的重要基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