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火
中火又稱「火中」,屬類中風之一,首見於明代龔廷賢所著《萬病回春·類中風》。此證因體內火邪亢盛,上擾清竅,導致突然昏仆、神志不清等類似中風的症狀,然其病因與外風無關,故歸類於內傷所致之類中風範疇。
病因病機
中火之病因主要與內火熾盛相關,包括:
- 心火亢盛:情志過極,五志化火,心火亢逆上沖。
- 肝火上炎:郁怒傷肝,肝郁化火,火性炎上,擾亂神明。
- 胃火熾盛:過食辛辣厚味,胃熱壅滯,火邪上攻。
- 腎陰虛火旺:陰虛內熱,虛火上炎,擾亂清竅。
火為陽邪,其性炎上,若火邪過盛,燔灼氣血,上擾腦竅,則可導致突然昏倒、面赤煩躁、口舌生瘡、甚則譫語狂亂等症狀。《黃帝內經》云:「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正說明火邪致病之特點。
臨床表現
中火之症與一般外風中風有別,常見症狀包括:
-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無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之典型中風徵象。
- 面赤目紅,煩躁不安,甚則譫語狂妄。
- 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洪大。
- 兼見胸悶氣促、頭痛眩暈等火邪上擾之症。
治療原則
中火證治以「清熱瀉火」為主,依火邪所在臟腑辨證施治:
- 心火亢盛:宜清心瀉火,方用黃連解毒湯、導赤散加減。
- 肝火上炎:宜清肝瀉火,方用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
- 胃火熾盛:宜清胃泄熱,方用清胃散、白虎湯。
- 陰虛火旺: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煎。
若兼痰熱閉阻,可配合化痰開竅法,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鑑別診斷
中火需與其他類中風證型區別,如:
- 中氣:因氣機逆亂所致,多見突然昏倒、氣短不語,而無明顯火熱之象。
- 中寒:因陽氣暴脫,症見四肢厥冷、面白唇青,與火熱之證相反。
此外,亦需與外風中風(真中風)相鑑別,後者多有經絡受邪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