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肩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肩井

別名:扁骨、肩頭正中、肩髎(別稱)。

定位與歸屬
中肩井為肩部腧穴,屬經穴別名,最早見於《針灸資生經》,其記載肩髎穴時提到:「肩頭正中兩骨間,一名中肩井,名台名扁骨。」後世醫籍如《針灸聚英》沿用此說,將其列為肩髎穴之別名。

解剖位置
位於肩關節後方,當肩峰外下方,肩胛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屬手少陽三焦經。其局部解剖為三角肌後緣,深層為岡下肌,分佈有腋神經分支及旋肱後動脈。

功能與主治
中肩井(肩髎)為三焦經氣血輸注之處,具疏通經絡、散風祛濕之效,主治:

  1. 局部病症:肩臂痛、肩關節攣急不舉、上肢麻木。
  2. 經絡病症: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痹阻所致之肩背沉重、頸項強痛。
  3. 風濕關節病:風寒濕邪侵襲肩部所致之痠痛,或氣血瘀滯之肩凝證(五十肩)。

刺灸法

  • 針刺:直刺1~1.5寸,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肩關節周邊。
  • 灸法:適用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或艾條溫灸10~15分鐘。

配伍應用
配肩髃、肩貞(合稱「肩三針」),可協同疏通肩部氣血;若風邪偏盛,加風池、外關以祛風通絡。

學術考證
「中肩井」一詞反映古代醫家對肩部腧穴的命名邏輯,其與足少陽膽經之「肩井穴」無直接關聯,然同為肩部要穴,臨床需辨經取穴。本穴現代多統稱「肩髎」,然部分古籍沿用別名所述定位,可互參《針灸甲乙經》對肩髎之記載:「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