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焦
中焦為三焦之一,屬人體中部,位於膈下臍上,涵蓋脾胃、肝膽等臟腑。其生理功能以消化、吸收與轉化為主,為氣血生化之源,亦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樞紐。
一、中焦的生理功能
- 腐熟水穀:中焦如釜,主司消化。《靈樞·營衛生會》云:「中焦亦並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說明胃受納水穀後,與脾協同運化,將食物分解為精微與糟粕。
- 化生氣血:中焦將水穀精微上輸於肺,與吸入之清氣結合,化生為氣血。《難經》稱其為「中焦主化」,強調其為「營衛所出」之本。
- 通降濁陰:中焦氣機宜暢通,胃氣主降,使糟粕下傳腸道。若胃失和降,則見脹滿、嘔逆等症。
二、中焦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 脾胃為核心: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為中焦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論》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 肝膽協調:肝主疏泄,助脾胃運化;膽貯藏排泄精汁,參與消化。若肝鬱克脾,可致中焦痞滿。
- 經絡聯繫: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均行經中焦,與其功能密切相關。
三、中焦的病理表現
- 溫病中焦證:邪入陽明,多見高熱、煩渴、腹滿便秘,如《溫病條辨》所言:「陽明溫病,面目俱赤,語聲重濁。」
- 內傷病症:
- 脾胃虛弱:納差、乏力、便溏,屬「中氣不足」。
- 濕困中焦:胸悶、苔膩,因「脾失健運,水濕內停」。
- 寒熱錯雜:胃熱脾寒,見上熱下寒之證。
四、中醫典籍論述
- 《黃帝內經》:「中焦如漚」,喻其腐熟水穀之狀。
- 《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強調肝病易犯中焦。
- 《醫宗金鑒》析中焦病機,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重視調和脾胃。
中焦之功能與病機,體現中醫整體觀,臨床辨證時需綜合考量其與上下焦及臟腑之互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