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焦如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焦如漚

「中焦如漚」為中醫生理學術語,首見於《靈樞·營衛生會》。「漚」意指浸泡、腐化,此處用以形容中焦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猶如將食物漚漬化為水穀精微的功能特徵。

中焦的生理功能

中焦位於橫膈以下、臍以上的軀幹部位,涵蓋脾胃、膽腑等臟腑。依《內經》所述,其核心功能為「泌糟粕,蒸津液」,即消化水穀、轉化精微,並輸布至全身。《難經·三十一難》進一步闡明:「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

  1. 脾胃協作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水穀入胃後,經胃氣腐熟與脾氣升清,化為「營氣」與「津液」。此過程即「漚」的體現,將有形飲食轉為無形氣血,正如《類經》所言:「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2. 膽腑參與
    膽貯藏精汁(膽汁),助肝疏泄以促進脾胃消化。膽腑雖屬「奇恒之腑」,然其精汁的分泌直接影響中焦「漚」的效能,故《素問·寶命全形論》稱「土得木而達」,強調肝膽對脾胃運化的協調作用。
  3. 氣化樞紐
    中焦為三焦氣機升降之樞,上承心肺、下濟肝腎。其氣化功能若常,則水穀精微得以上輸為營衛,下滲為糟粕;反之,則見脹滿、嘔惡等「中焦失漚」之候。

經絡與病理聯繫

中焦與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相繫。肺氣宣肅助津液布散,脾氣健運則水濕不滯。若中焦濕熱互結,可見黃疸(膽汁外溢)、痞滿(氣機壅滯)等症,反映「漚」的功能異常,如《溫病條辨》所述:「濕熱在中焦,痞悶嘔惡。」

此概念不僅概括消化生理,亦為治療中焦病證(如健脾化濕、疏膽和胃)提供理論依據,體現中醫「以象喻臟」的思維特色。